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不同经营战略引领不同发展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回顾

  ■张兴胜胡婕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于2003年底陆续开始以财务重组、战略引资、境内外上市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由于改革时间表的差异,2006年四行处于不同的阶段,其中,已于去年10月成功上市的建行主要的任务是经受资本市场的考验,努力满足投资者对经营业绩的要求;工、中两行的主要精力放在首次公开发行(IPO)上,希望成功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农行则在等待股改方案的最终批复,以确定具体的改制安排。

  四大国有

银行改革各有侧重

  建行:年报风波发人深省,市场压力逐步显现。建行自2005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后,股价表现一直良好。但在建行2005年财务报告披露后,由于部分关键指标表现欠佳,摩根斯坦利等投行给予了负面评价,导致建行股价急剧下跌。从建行的年报风波中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不仅满足于静态的ROE、ROA等盈利指标,更偏好于增长故事——不仅是资产和盈利的简单增长,更重要的是促使盈利增长的业务发展、营运费用下降、信贷成本降低以及战略投资者合作带来的盈利前景等。建行的年报风波对刚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具有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中行:首家实现两个市场同时交易。继财务重组、战略引资等任务陆续完成后,中行分别于2006年6月1日、2006年7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大陆A股市场成功挂牌,成为国内首家在A股市场与H股市场同时交易的商业银行。中行在改制上市中展示出的人均效率较高、金融服务全面、国际业务领先等诸多亮点,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追捧。

  工行:全球最大IPO圆满成功,引领中国股市新蓝筹时代。工行于2006年10月27日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实现首先公开发行(IPO),成为迄今全球集资额最大、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市集资项目,创造了多项世界与中国之最。按照12月25日工行H股收盘价3.52港元和A股收盘价3.28元对应的市值计算,工行成为全球排名第三位的上市银行,仅次于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上市当日市值跻身全球大银行第五位。

  农行:改革方案悬而未决,整体改制或可成行。继工、中、建三行陆续完成股改上市任务后,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的改制方案迟迟没有得到批复。近日有消息称决策部门已原则同意农行的整体改制方案,但具体如何运作还要在明年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讨论。如果农行整体改制方案获准,国家将为此付出9000亿元的改革成本。

  不同经营战略引领不同发展路线

  2006年,几大国有银行经营战略分化趋势明显。

  首先,根据不同发展战略,存贷款增速呈现较大差异。2006年上半年,工、中、建、交行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分别增长5.2%、7.6%、14.5%和16.8%,存款增长率分别为6.7%、9.4%、12.1%和10.3%(参见表1)。其中,工行在保持存贷款余额第一的同时,增幅在四行中最低,这与工行近年来一直着眼于经营结构与经营模式的转型、信贷结构的优化以及资产质量的改善,有意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有关。建行的存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工行与中行,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上市后盈利压力加大、资本相对过剩及管理层的扩张决心,是推动建行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其次,受贷款增速差异影响,资产结构差距逐渐拉开。其中,工、中两行由于信贷资产增幅较低,信贷资产占比逐步下降。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中两行信贷资产占比均低于50%,分别占总资产的49.1%、46%;同期贷款增速较高的建、交两行,信贷资产占比则高于50%,分别达到54.5%、56.7%(参见表1)。

  第三,控贷力度差异显著,不良贷款余额有增有减。2004年底至2006年6月末,建行是工、中、建、交四行中惟一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增加的银行。2006年上半年,工、中、交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减少123.87亿、24.38亿和2.82亿元,建行不良贷款余额则增加42.27亿元,与工、中、交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年减少的态势恰成对照(参见表2)。这表明,建行的信贷推动型成长路线仍是一条高成长、高风险的发展路线,其成败得失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周期性变动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接受考验。

  2007:“危”、“机”并存

  2007年,国有银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更为激烈的同业竞争、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在这个“危”、“机”并存的时代,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风险掌控技术、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将成为国有银行的中心议题。

  目前各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投资回报水平都较为理想,如何打造可持续的投资价值,是上市后的国有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四行都在推进战略转型,但受外部环境、政策规定、技术人才、管理手段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进展并不显著。随着净利差的进一步收窄和贷款增速的放缓,国有银行投资回报水平的提升,需要以多元化业务的快速增长作为依托。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计划与战略安排,增强投资者对银行未来经营的信心,是已上市的国有银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调整投资资产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投资资产收益率,大力发展收费及佣金业务,控制存款负债成本,保持合理的成本收入比,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损益表现、维系投资者关系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信贷推动型企业发展路线及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结构下,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对信贷资产收益率高度敏感,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持续的信贷资产扩张必然导致银行整体经营风险居高不下,在未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中保持较高的资产质量的压力日益加大。尽管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伴随着信贷结构的改善,短期内也能为银行赢得较为出色的盈利指标,但整体而言,信贷推动型银行成长路线仍是一条高风险的发展路线,其成败得失需要经受经济波动与市场条件变动的严峻考验。银行发展路线的选择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对同业变革的审慎研究,必须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平衡规模、收益和结构,在不断优化经营结构、提高风险掌控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稳健、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硬化市场约束、规范信息披露、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国有银行下一步改革的中心任务。在公司治理架构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国有银行将通过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进一步理顺,建立高效合规的决策、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独立运作和有效制衡。在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中,引入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内控水平。上市后,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任务大大加重,市场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及商业银行的境外上市,市场风险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由于缺乏市场化的避险工具,银行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所能采取的措施有限。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对市场风险的研究力度,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减少汇率损失等对利润的侵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