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民办公助兴水利 黄林渠淌出小农水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7:3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甘勇、通讯员王怡)24日,当阳市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主席林文清,正忙着组织协会会员清理淤塞的土渠。“这4000多米渠道今冬明春要硬化,会员们正在赶工期挖土方。”林文清告诉记者。

  2000年、2001年和2004年,黄林支渠遇到严重干旱。由于渠道渗漏严重,从上游杨树河水库放水3个流量,到渠尾只有1.2个流量。灌区有近2000亩水田没有按季插上秧,已插上的8000亩因复水不及时,有近1000亩干死,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

  2005年,当地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启动黄林支渠建设。政府补助资金70万元,同时引导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会员筹资筹劳,硬化末级渠道18000多米。

  今年5月初至6月中旬,当阳市遇到了近50年来少见的干旱。由于整治了田间渠道,从杨树河水库放水2.5个流量,到黄林支渠口仍有2.2个流量,灌区10660亩水田全部按季插上秧,并获得丰收。

  

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曹广生上月底来鄂调研时,肯定了黄林经验。他认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简称小农水)的建管方式变为民办公助,建管主体变为用水者协会,为新形势下的小农水找到了出路,要把黄林经验推广到全国。

  [解读]小农水悄然转型

  记者甘勇 通讯员王怡

  政府大包大揽办小农水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已建成小农水工程150万处。其中,小型渠道100万公里,小水库1万处,塘堰96万处,小型集雨工程13万处,小泵站2万处。然而———新形势下小农水面临尴尬经过几十年运行,小农水设施痼疾缠身。据统计,全省灌区配套率只有55%左右,有效灌溉面积严重萎缩。90%以上的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3左右,这意味着,农民花一方水的钱,只能用到三分之一的水。

  更让人担心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两工”,小农水陷入了无投入、无人管的境地。小农水事关农民增收大计,不可就此荒废。于是———新机制应对新情况新形势下,财政部门在20个县市区开展小农水“民办公助”试点。

  所谓小农水民办公助,是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支持为辅,采取“中央补一点、省级配一点、市级奖一点、县级筹一点、农民投一点、民间集一点”的方法,全方位、多途径筹集资金办好小农水。

  有的地方捆绑项目加大投入。如竹溪县将财政、水务、交通等各项用于水利建设的100万元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小农水建设,“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有的实行“一事一议”,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竹溪县试点项目区所在8个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人均自愿出资100元,筹集建设资金150多万元。群众说,修水利和买锄头一样,都是为自己添置生产用品。

  有的地方建立了用水者协会,成为小农水建、管、用的新主体。当阳市黄林支渠用水者协会成立以来,年年组织会员维修渠道,硬化末级渠道2万多米,修建涵闸70处,还把200口荒废的堰塘变成了“当家堰”。

  政府的工作不再是大包大揽地派劳力、分土方,而是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引出了———小农水建管方式的一次转型2005年开始试点以来,小农水民办公助项目效果初显。

  据统计,民办公助项目共完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417项,完成总投资802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200万元,市、县各级财政投资和农民投工投劳或折资6624万元,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16.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0.6万亩。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华新说,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发动群众大办水利,曾带来了小农水的春天。如今的“后税改时代”,小农水建管方式悄然转型,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