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过去“猫冬”过年如今冬闲赚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12:00 黑龙江日报

  赵鹏辉 杨松岩 记者 马少忠

  本报讯 加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冬闲的时间创收,这是很多通河农民新选择。

  这几天虽然很冷,在通河县凤山镇蚂螂河村香菇菌种厂内,却是火热生产场面,二十多名农民一改往年“猫冬”习惯,正在加紧生产香菇三级菌棒。农民袁海森说:“我们在冬季得加紧把300万支菌棒生产出来,来年4月在室内培养,5月初下地,6月初就可第一次收割香菇,到9月份可收割7~9次,过年手里可就宽绰了。

  今年9月,通河县供销合作社与浙江省缙云县华东香菇保鲜厂签订了300万袋香菇产销合同。浙方实行五保:保菌种成活率达到86%以上;保产值和产量,每个菌棒低于2.55元浙方补足;保收入,每个菌棒必保菇农纯收入1.1元以上;保出菇率达90%以上;保产品回收,价格随市场就高不就低,现金结算。如果因浙方资金不到位、技术人员短缺、存储条件不当等因素停收缓收给菇农造成产品老化、降级等损失,由浙方负责每个菌棒补足到2.55元。县农村合作社近期又与230户菇农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确保菇农在经济上不受任何损失。现在,浙方已投入机械设备粉碎机6台,装袋机30台,10余万元,派了8名技术员,与县供销合作社共同融资20万元建了一处三级香菇菌种厂,四级菌生产厂八处,预计今冬明春可生产四级菌棒300万袋,可满足全县已落实250亩种植面积的需要,为全县近300户菇农带来至少800万元经济收入,户均增收在2万元以上。

  通河县依山村的貉子养殖协会,让村里的大多数农户联系到了一起,这里人多地少,增收渠道窄,农民生活不富裕,镇党委、村两委考察论证,把适合依山村发展的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较高的貉子养殖作为全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畜牧站的技术人员指导饲养打疫苗,公司上门收购,政府还给资金扶持。目前已由2003年的1户发展到现在的133户,养殖户户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全村186户贪困户,有120户实现了脱贫。农民袁秀兰饲养的貉子今年又产幼崽230头。她高兴地说:“去年还清了外债,今年貉子纯收入4万多元,明年翻盖新房的钱有着落了。”

  据了解,通河县现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7个,除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其它产业占50%以上。较为松散的专业协会仍是目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在这些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全县绿色优质水稻面积达到45万亩;大鹅养殖发展到120万只;貉、珍禽等特色养殖发展到2.5万只;速生丰产林累计达到1.5万亩。全县发展

木耳1007万袋,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2万亩,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31元,比2002年增加2745元,年均递增23.9%。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