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宜都改革小水利管理 破解有堰无水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07:59 荆楚网-湖北日报

  ——宜都改革小水利管理的故事

  有堰无水的尴尬

  今年53岁的余吉鹏,是宜都市姚家店乡黄莲头村一组农民。他和同组19户村民的41亩水田,全靠当地的余家大堰灌溉。

  在余吉鹏印象中,余家大堰已有十几年没修过,“雨天一满堰,雨一停就漏完了”。因为无人管,这口面积为5亩的大堰塘变成小池塘,小池塘变成淤池塘。2004年干旱,41亩水稻全部遭灾。

  2004年,宜都市水利部门对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利用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95%以上由于权属模糊,多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市水利局局长张卫民分析,有堰无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税费改革后,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被取消,村级已没有管理“小水利”的能力,作为工程直接受益者的农民想管又管不了。二是现行的改革模式不能解决无收益的“小水利”管理问题。现行的小型水利工程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式的改革,是靠“利益驱动”,只对有经济收入的工程产生效果,大部分“小水利”由于没有获取收益的条件,改革难以推进。

  分堰到户的探索

  姚家店乡黄莲头村党支部书记余元荣认为:“耕地到户,田种好了;山林到户,山管好了;‘小水利’没有到户,所以没有人管。”

  2004年,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造“民办公助”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宜都市抓住这一契机,围绕理顺“小水利”权属开展探索,选择黄莲头村进行了“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试点。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堰塘(垱、泵站)与农田配套”的原则下,将小型水利工程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划归给受益户,受益户成员按受益面积确定共有份额,并按此份额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

  每个堰塘从受益户中推举一个责任人,与村集体签订合同,负责堰塘的日常管理,同时组织所有受益户自主协商整修堰塘,决定堰塘的长期管理方式。

  余吉鹏被余家大堰的19个受益农户推举为“堰头”。他带领村民加宽夯实塘堤,堵住漏洞,将干枯的堰塘修整一新。今年夏季没下过大雨,但由于灌溉有了保障,下游41亩稻田喜获丰收。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黄莲头村150口堰塘被修缮一新,790个受益户成为堰塘的主人。当时赶上冬春连旱,但该村的堰塘却蓄满了水,全村2030亩农田没有因旱受灾。

  去年开始,“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在宜都遍地开花。截至目前,该市有改革条件的114个村全部实行了改革,共改革小型水利工程715处,69447个农户、92950亩农田受益。

  破解难题的思考

  曾经无人管、无人问的沟塘堰渠,为什么突然成了“香饽饽”?“堰头”余吉鹏一语中的:“自己的东西要垮了,装不住水了,当然要修!”

  一直参与改革的宜都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斌说,“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分堰到户,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大大调动了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市水利局局长张卫民说,这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改革的结果。与土地、山林使用权改革相比,土地、山林可以分到一家一户,水利工程不能分割,只能是“共有”,这种“共有制”是适合村级小型水利工程本身特点的改革形式。

  11月底,

财政部农业经济管理司负责人在宜都调研“民办公助”项目建设情况时,认为宜都村级小水利“共有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水利建设民主管理机制,为“民办公助”项目在全国推广探索出了一条好路子。(记者李济东 通讯员李广操 李广彦)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