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财政部摸底行政事业资产厘清“糊涂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10:5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孙雷北京报道

  摸清家底,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此前,中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一直是本糊涂账。

  中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究竟有多少家底?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而今,这种尴尬的局面或将有所改变。

  日前,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和《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按照规定,从今年12月份到明年的7月份,财政部将对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摸底。

  财政部“大摸底”行动

  这是一次涵盖广泛的“摸底”行动。《方案》规定,以2006年12月31日为资产清查基准日,此前“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同财政部门有经费缴拨关系的社会团体等单位”,都将纳入到“摸底”的范围之内。

  而行政单位附属的未脱钩经济实体,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兴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虽然不列入此次清查范围,但须根据本方案规定由行政事业单位填报相关数据。

  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首先由部门(单位)进行自查,然后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自查结果进行专项审计及相关工作。各部门(单位)向财政部上报的资产清查工作结果报告,应当包括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参与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工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由财政部统一招标确定。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开展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时,自行确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工作的方式。

  经过清查的固定资产,要按照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账卡,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基础。

  搞清这笔“糊涂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完善资产登记制度,从而藉此界定实际资产规模,并掌握其结构信息,“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

  此前,中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规模,一直是本糊涂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文宗瑜研究员曾做过大致的测算。按照他的估计,全国目前有近4.2万亿元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而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司长李林池也曾按照某省对其省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一次清查结果做过推算,2002年底,全国行政事业性资产大约3万亿,其中行政性资产约8500亿。

  “这个数字肯定不准确,但现在没有人能拿出准确的数字。”在2005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李林池坦承,1998年以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非常薄弱,“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

  据一位熟悉这段历史的政府部门官员回忆,1998年机构改革,撤掉了隶属于财政部分管这部分资产的国资局,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成立了国资委去管,而行政事业性资产,则几乎成了“没娘管的孩儿”。

  “中央层面没有人管,各地也不知道该怎么管,所以各地自己爱怎么管就怎么管。这就出现了一个空缺。”上述官员对记者说。

  然而,随着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正在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一边是不断的积累,一边是严重的流失,财政部开始了“亡羊补牢”之举。

  2006年,随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相继颁布,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便提上了日程。“这两个‘办法’的出台,为全面资产清查打下了基础。”文宗瑜说。

  而财政部也指出,通过资产清查工作,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为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提供初始数据,有利于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然而,文宗瑜也指出,与其他类国有资产相比,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行政色彩更浓、行政导向性更强,其特点往往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事业单位改革停滞不前相关联。

  在他看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高度分散而且单位平均占用数额较小,流动性差而且不同机构或单位之间人均占用额的差别较大,占用随意而且缺乏基本效用评价标准。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跳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维及模式,进行全面探索与创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