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走出去”到跨国经营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在国际上,技术转让有一个规律:一流技术只在本土使用;当这个技术变为二流技术或有更新技术替代它时,发达国家才会将这一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兴办独资企业;当这一技术变为三流技术时即当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竞争性技术时,发达国家开始办合资企业,让发展中国家接触到这一技术,但核心技术仍控制在发达国家;当这一技术变为四流技术时,它才会完整地将这一技术卖给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如果仅仅在国内吸引投资,满足于兴办各种三流企业,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获得三四流技术,长此以往,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我们的出口模式是在国内组织生产,再向海外输出产品。这种传统的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方式一直受制于人。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相对少,环境相对封闭,中国产品客观上不能在质量、包装方面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我们的产品在海外不断遭到反倾销,使得在国际竞争和交换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专家建言■贾品荣 跨国经营的六大核心优势 从“走出去”到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在入世5年后的战略性抉择。那么,跨国经营与国内经营相比,究竟有何核心优势? 第一,跨国经营有利于扩大出口份额。相比较而言,国内生产出口成本高,受制于人,而且难以避免非关税壁垒,到海外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就能很好地扩大出口份额。 第二,跨国经营,有利于获得稀缺资源。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资源在世界上是很低的,特别是稀缺资源就更少,走向海外后,中国企业可利用海外经营机构,在当地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从而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先后在秘鲁、加拿大等国进行一些低风险勘探开发,并获得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石油项目作业权。通过这些海外经营,可以与油田所在国分成所产石油,以弥补国内相对稀缺的石油资源。通过跨国经营,还有利于维护企业所需要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如果企业关键性的资源来源于海外,那么企业的正常经营就可能会由于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受到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在原料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时间等方面。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企业往往选择在资源供应地投资设厂的方式加以控制。 第三,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竞争中,成本的比较优势越来越起作用。在此种情况下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可以将生产的各个过程——研究开发、投资办厂、生产经营、产品组装、产品销售,分散到世界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以便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跨国经营有利于获得先进的技术。在国际上,技术转让有一个规律:一流技术只在本土使用;当这个技术变为二流技术或有更新技术替代它时,发达国家才会将这一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兴办独资企业;当这一技术变为三流技术时即当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竞争性技术时,发达国家开始办合资企业,让发展中国家接触到这一技术,但核心技术仍控制在发达国家;当这一技术变为四流技术时,它才会完整地将这一技术卖给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如果仅仅在国内吸引投资,满足于兴办各种三流企业,那么,我们最多只能获得三四流技术,长此以往,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而要获得真正的一二流技术,最好的办法是到其技术发源地直接投资办厂,这是国际经验。如日本,原本其半导体技术不如美国,日本就直接去硅谷大量投资办厂,吸引当地人才就业,从而获取半导体技术,甚至不惜让高级工程师办餐馆,来吸引硅谷人就餐,为的是获取各类技术情报。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一下赶超了美国。中国企业欲获得国际一流技术,必须走跨国经营这条路。 不仅如此,跨国经营还能发挥潜在的生产能力。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很多传统企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造成工人下岗失业,设备停产闲置,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办厂把闲置的生产力发挥出来。抓住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出,对于缓解国内生产能力闲置意义重大。况且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能找到我国生产力发挥潜力的地方,如俄罗斯的轻工产品是短线,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则是长线。如果能将生产销售置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之中考虑,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大。 跨国经营的迫切性 从战略意义上分析,入世5年后跨国经营更为重要。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入世5年后,中国三大产业部门完全开外开放,如果我们的国内市场竞争不过别人,而我们的产品又进入不了别国市场,那么,我们会在国际一体化中失利。因此,从竞争的格局讲,我们的企业需要跨国经营。 进一步看,入世5年后,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国外市场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28年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短缺经济转变为剩余经济,国内的生产力也需要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从而在国外的市场竞争和交换中发挥出生产力的潜力。因此,从国内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国企业也需要跨国经营。 再从出口看,长期以来,我们的出口模式是在国内组织生产,再向海外输出产品。这种传统的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方式一直受制于人。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相对少,环境相对封闭,中国产品客观上不能在质量、包装方面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主义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我们的产品在海外不断受到反倾销,使得我们在国际竞争和交换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 这样看来,入世5年后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国内生产、把产品输出到海外这种低级阶段,而应该走向海外,实现跨国经营,到他们那里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在欧美国家获得一流技术,到非洲国家投资办厂,把当地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消费者的偏好组织到生产过程中去,使我们的产品完全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就更能适应市场。 还有,传统的出口方式面临着巨大的交易成本。中国80%的产品通过外商渠道出口,我们为此要付出大量的代理费,往往达2/3之多。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万一外方卡住我们的出口渠道或借助其信息优势而漫天要价,就会使我们在经济利益上受到严重损失。因此,无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还是从拓展市场的角度,入世5年后中国企业都应积极地从“走出去”到跨国经营。 重要的还在于,入世5年后,大量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企业会在中国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借助入世5年后获得的各种优惠待遇和权利更好地跨国经营,从而使我们在公平、平等获利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新格局——使我们的微观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跨国经营的实质:企业全球化 跨国经营的实质是企业生产、研发、运营、营销的全球化。从经济学来说,企业全球化的意义有六个方面: 意义之一,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最佳配置生产能力。 意义之二,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必须有价格的比较优势,而规模经济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意义之三,有利于达到产品同质化的全球性标准。随着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人们在商品使用中比较着各国产品,地球村逐步形成同一标准,消费者掌握着同—种质量和服务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人们就不认同,因此,企业全球化有利于建立世界性的标准。 意义之四,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美国可口可乐80%以上的利润来自海外市场,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所有跨国公司获得巨大利润的主要渠道。可口可乐总裁认为:可口可乐的商标随时随地出现,有助于在饮料市场树立主导地位,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意义之五,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全球化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经营风险也就越低。 意义之六,有利于利用当地的本土化资源。 可以说,通过企业全球化,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托马斯·弗里德曼撰写的 《世界是扁平的》一书荣获2006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奖。这本书认为,地球是圆的,但全球化把整个世界“铲平”了。 在“平”的世界里,企业竞争的新坐标 在“平”的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坐标: 第一,竞争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各企业只须关注“成本-收益”这个主题,致力于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力争增盈或扭亏;现在,则必须关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努力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技术研发,增强发展后劲。讲究“综合竞争力”,这就要求各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研究开发等方面不断进步,不能满足于一时的进步,而要求有持续的进步与增长;不仅要跟同行业的本国企业比,而且要跟跨国公司比,因为即使你的产品只是在本国市场销售,你在国内市场所遇到的竞争对手也可能多是外国企业。 第二,竞争的领域发生了变化。全球化经济是知识经济,在这个时代里,竞争的重点领域由生产转向技术创新。由于高技术产业产品价值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过去那种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做法已经作用不大,而是转向在研究开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上投入。ABB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究开发费已经占到公司营业额的8%,一年投入研究开发费26亿美元——正如一个观察家指出的那样,“几乎接近美国硅谷的投入水平”。 第三,竞争的区域发生了变化。国际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导致竞争更加集中在市场容量大、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对高新技术、高档消费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还缺少能力购买,这就使得竞争更加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同时,经济成长快、潜力大的新兴市场也受到相当重视,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第四,竞争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一项新技术开发,要遵循研究-设计-制造的顺序。现在,为领先市场,这三者不再是直线关系,而是盘旋式的研究开发流程,形成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快速全面商品化同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微软取得成功的战略之一就是所有工作都平行进行,并经常保持同步,这特别体现于其产品开发与消费的同步,达到开发人员与消费者在开发过程中—起检测产品,改进设计,加快开发的速度。 第五,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直以来,价格战一直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这种竞争模式体现在行业的演变中,就是行业的波浪式发展,面对市场商机,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经营之后,行业很快成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朝阳产业转眼之间就变成夕阳产业,市场上到处都是景气低迷的景象,赔本赚吆喝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感到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求生存还要加速向这个方向前进。与打价格战的“红海模式”不同,“蓝海模式”不再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以伤己进而伤人、打击对手进而存活自己的方式来寻求发展,而是强调价值创新,通过寻求新的边界业务,进入尚未开拓的市场空间,尚未创造的需求和领域,去发现更宽广的更有价值的发展空间。用创新代替对抗的思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它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大智慧。 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由重视“下向沟通”转变为重视“上向沟通”与横向沟通。原有传播建立在纵向指挥和控制的基础之上,现在的传播模式则转化为横向模式,通过沟通与协作实现。 总而言之,在“平”的世界,无论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还是面临入世5年后的时机,对中国企业而言,必须加快推进生产、研发、运营、营销的全球化步伐,从“走出去”积极地迈向跨国经营。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