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评论:发言人焉能期待国宝级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09:00 南方网

  12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年招待会,50个部委100多位新闻发布机构官员出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媒体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他。(12月20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听起来蛮新颖,想起来却让人哭笑不得的期待。往积极方面可理解为:一年来屡受网民质疑的王发言人,希望与记者更好地交朋友,做好沟通。但往消极方面想,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有如此天真期待本身,便显示出一些新闻发言人似乎还没能很好地把握与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定位。

  从信息论角度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人和记者最终都是服从于为人民享受到最充分的信息服务这样一个最根本的目的。但并不是说,因此就要“浑然一体”,你说出来,我报出来,你不说,我不报,既不询问,也不深挖,更不质疑。对于二者关系,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曾经有个经典的归纳:“记者既不是你的学生,也不是你的下属,不是你的敌人,也不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挑战者。”

  信息时代,民众与政府信息的互动,必然要在媒体、大众的讨论中完成。指望一人播报,全社会媒体都肃静,对于不甚恰当的表态不质疑,不讨论,显然是奢望。记者绞尽脑汁、使尽手段,希望从新闻发言人那里挖出新闻,让发言人最充分地阐明政府的态度与立场,发言人用自己素养把握分寸、聪明应答,二者的博弈是信息优化的过程,用学者刘建明教授的话说,“只有在这种博弈中,信息透明和信息控制和谐地统一,最终达到的是双赢。”

  大众与政府把一个人放到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重要位置上,就需要他们具备甄别、筛选资讯,有分寸地发布信息的能力,也得具有面对不同媒体、积极应对的能力。正如王先生从安南的新闻发言人那里学到的:作为新闻发言人,除了不说假话,准确以外,还要“有

幽默感、分寸感和判断力”。

  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之间,应该像两只永远不能完全接近却要保持一定近距离的刺猬。对个别媒体的有意歪曲需要辟谣解释、公开批评;媒体的过分讨论也需要及时沟通,用信息加以引导。即便是如王发言人所言,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教育观、成才观、上学观跟不上快速前进的时代”,那也需要用讲道理、用证据去引导大家“跟上”。太多的群体跟不上政府部门的认识,也需要反思是否自己的理念太过“超前”(比如上学如买衣服论)。

  新闻发言人不是鱼缸里的金鱼,而是政府部门用来与民沟通的,沟通就必然要有相互博弈,就要学会博弈与避免误读。记得在美国白宫任新闻发言人最长的马林·菲兹沃特曾说过:“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这种“恐怖”是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职责。期待媒体像保护大

熊猫一样“保护”新闻发言人,这样的期待本身就已经严重错位———媒体既没那么大的能力,也不应有那样的职责。(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