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年传奇沙井蚝 今成深圳特色名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 05:20 深圳商报
为便于保存,蚝民往往会把鲜蚝制成蚝干,俗称蚝豉。蚝豉要经过这样的“蚝豉晒场”,才会成为令人垂涎欲滴的金蚝佳品。 蚝,学名“牡蛎”,是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的贝壳类水产品。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蚝产品最好的地方有4个,即我国和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其中我国蚝产品主要产地在渤海湾和南中国海。而南中国海出产的蚝中,沙井蚝又因个大、肉嫩、肥美而最具盛名。 沙井蚝原产地为宝安区沙井街道。 沙井街道位于宝安区西北部,东连公明街道,南接福永街道和西乡街道,西濒珠江入海口,东北与松岗街道相邻,西北与东莞市长安接壤。其街道下辖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 沙井在伶仃洋交椅湾的东岸,由于是珠江口冲积海积作用合力而成的海滩,岸线平直,坡缓水浅,属缓慢淤积型的淤泥质海岸,适宜生长红树林。流经沙井的河流主要有茅洲河、沙井河等。这些小河涌均注入珠江口伶仃洋,咸淡水在此交汇,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有利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沙井蚝分布区域在沙井及其周边的福永、黄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沙井蚝业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 沙井蚝民以陈姓为主,均为南宋理学家陈朝举的后裔。陈朝举这位朱熹的高足、淳熙进士、正议大夫,由福州府侯官回原籍洛阳时,遇到金兵追杀被迫南迁,辗转至南雄珠玑巷,晚年迁徙来到宝安县归德场涌口里(今沙井云林新村一带)。到了第五代,陈友亮、陈友敬兄弟俩迁到龙津孔进坊,也就是今天的沙井大村。清乾隆年间,取消盐场,以陈姓为主的沙井盐民利用石头、瓦片等养蚝,发展成沙井蚝业。蚝田最初在龙穴洲的附近,后来养蚝区域移到合澜海及白鹤滩一带,再后来将蚝养到了后海。 一代又一代沙井人养蚝、制蚝、品蚝,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蚝文化”。北宋著名文学家梅尧臣写过一首《食蚝》诗,诗中写到“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其中的归靖蚝,就是沙井蚝,这也是我国人工养蚝历史最早的记载。时至清代,沙井开始形成养蚝产业,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就有关于沙井蚝的记载。他还收集了两首《打蚝歌》:“一岁蚝田两种蚝,蚝田片片在波涛。蚝生每每因阳火,相叠成山十丈高。”“冬月珍珠蚝更多,渔姑争唱打蚝歌。纷纷龙穴洲边去,丰湿云鬟在白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边打蚝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沙井蚝业社1956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合作社”,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沙井蚝业派人到辽宁、海南、湛江、新会等地传授放蚝技术,苏联、日本、越南等国水产专家也多次到沙井考察蚝业生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受国家水产部的委派,多批沙井蚝民先后前往越南广宁省海防市传授养蚝技术。1965年7月,沙井蚝民以“在前进中的沙井蚝业大队”为典型事例走进北京农展馆,1966年又以“科学养蚝、稳产高产”的事例走进广东省水产展览馆,沙井蚝业大队成为了全国养蚝业的一面旗帜。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沙井蚝业逐步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和蚝壳砌墙、上香礼拜天后的生活习俗,有一整套成熟的养殖和加工技术,生产程序有种蚝、列蚝、搬蚝、散蚝、开蚝等。 1980年以来,传统农业解体,蚝田污染严重,蚝业生产日渐式微。从1983年起,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沙井蚝民开始走出去异地养蚝,先后在阳江、台山、惠东沿海建立起了3个养殖基地,面积达到30多万亩。 作为闻名遐迩的沙井蚝原产地,沙井现有保存完好的蚝壳墙,有传统的蚝加工厂房,有城市化的蚝民新村,以“蚝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千年传奇的沙井蚝,现在不仅已催生出国家驰名商标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而且也催生出了每年一度的金蚝节这样的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成为了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名片。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