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走出去的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年终特刊金融圆桌

  走出去的艺术

  WTO五年后

  年终特刊(四)

  本报记者孙铭实习记者王亮亮

  北京报道

  就WTO的基本逻辑而言,人们常说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际容易产生误导,那就是无论在哪里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但是,考虑具体地域之后,二者的统一便是不对称的。在国内,我们承担了更多开放的义务,而没有因此享受更多的权利;但是在国外,我们获得了更多市场准入的权利,却没有承担比以前更多的义务。目前,入世5年过渡期已结束,国外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开放程度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眼光仅仅瞄准国内,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将不可避免地缩小,为此,我们还得走出去!

  主持人:孙铭

  嘉宾: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

  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王元龙

  走出去《21世纪》:WTO5年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进来了,中国的银行该如何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中国银行业是否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李伏安:我们走出去的战略取决于走出去的目标,而目标即是动力。世界上的大银行,有些看起来是有一个全球的布局,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是为了全球布局而布局的,它实际上只跟着潜在的利润空间和现有的经营基础走。

  美国银行最典型,改革开放这么长时间它没有进入,在我们金融开放的时候它才跟建行合作,实际上是因为美国银行在美国发展已经饱和,并且看清了亚洲银行业未来十几年的发展前景,它才进来了。所以,中国的银行该如何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最重要的是要跟着企业、客户,跟着我国经济的渗透力来走。这不是简单的想走出去就走出去。

  王元龙: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而且我国有些银行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但从核心能力看,走出去还是困难重重,如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仍然很欠缺,这不是说要等到能力强了以后再走出去,好多银行已经积极的在外边开始操作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出去只能是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起。

  苑德军:是否具备走出去的实力,这个我觉得很难说,我赞成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中资银行不是不具备这个实力,你只有走出去才能增强实力。

  《21世纪》:中资银行走出去,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李伏安:国家不能盲目扶持。欧洲人不会说看到中国的银行在哪里,就会到哪里去。能不能挣钱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你想扶持就能扶持得起的。

  对于外资银行进来造成的压力也要全面地看,总的来讲这是一件好事,对中资银行整体效率的提高,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局面都是好事。不要太多地宣传外资银行会把中资银行打垮,我想没有一个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目标是要把中国的银行打垮,为此,不能因为外资银行进来,国家就盲目扶持走出去。

  苑德军:主管部门应该给微观金融创新主体更多的创新权。金融开放是双向的,我们对人家开放,人家也要对我们开放,到国际金融市场经受风雨洗礼,对我们回到国内应对外资的挑战是有帮助的。当然走出去目标的设定、方式的选择,是需要认真谋划的系统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应适当扶持。

  软肋《21世纪》:如何评价目前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李伏安:不比不知道,外资银行没进来前,我们自我感觉很好,人家进来后一比,就知道差距在什么地方了。暂且不说衍生产品复杂的定制能力,或者是到国际上进行全球股票投资的组合管理能力,我们的银行在贷款等基础产品的定价能力上都还不成熟。再比如一些国际贸易的结算,人家用很先进的科技系统方便、快捷地处理单证、收据,然后进行各地间的汇划,现在都需要精密的流程管理。我们的银行要在这些系统全面建立以后才能和人家竞争,这需要资源、时间,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整个系统的改造,我们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王元龙: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国内银行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经过五年的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通过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来看,无论从核心资源还是核心能力,中外资银行的差距还很大。

  《21世纪》:中资银行的软肋会在哪儿?苑德军:软肋有很多方面,创新能力不强,风险防控能力薄弱,中心业务建设不完善,中心战略比较低等。我要重点说一下创新的问题,目前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创新,每一项大的制度创新都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安排的结果,体现了政府和监管当局的意志。这种强制性的金融创新有几个好处:便于贯彻,推行成本低,见效快。但是,缺陷是贻误创新的时机,容易导致金融创新的“公私不对称”:市场微观的东西和政府想的东西不一样。从金融市场情况看,健康创新的推动主体应该是微观主体,具体的金融产品创新权应该交给具体的金融机构。

  王元龙:差距主要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成本控制不了,做什么事情都靠人海战术,增加网点,这样你的回报会很低。另外,我们的风险控制很落后,风险控制首先要识别风险,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现在识别风险的能力都很弱,更不要说控制风险了。

  未来的竞争状况《21世纪》:各位嘉宾能否预测下一个5年的市场格局和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状况?

  李伏安:未来5年、10年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很难预测。但有一条可以肯定的就是,未来五年的格局是一个市场更有效竞争的结果,是市场行为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政府可以安排的。但有一个目标是监管当局需要追求的,那就是强调整体金融资源效率的提高。

  苑德军:未来5年的金融格局,我觉得要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未来5年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会有这样几个特色:包括竞争强度会加强,人才竞争成为热点,竞争与合作的交融,且合作当中有竞争会比现在明显加大。从竞争效果来看,未来五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会导致金融交易效率的提高,金融产品种类增加,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加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