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面对7000万人次来上海参观世博的巨大商机 上海啥时也有“莫扎特巧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10:05 解放日报

  

城隍庙从来不乏特色食品,可这些特色食品在包装的“文化符号”方面却仍近于白纸一张。本报记者 金定根 摄

  来沪旅游,买些啥特色食品带回去?想来想去也只有老城隍庙五香豆。其他的上海特产?高桥松饼、金泽

状元糕、枫泾丁蹄,携带起来多少有些麻烦……时值年末,又到了国内外游客来沪旅游的高峰,到上海买些啥特色食品带回去?每每这个时候,不光出差、旅游的人找不到北,就连上海本地人也给不出个确切答案。

  旅游食品的两大要素是文化含量和便于携带,而上海的旅游食品就有些差强人意。到过奥地利的人都知道,去那里没买过施华洛奇水晶和莫扎特巧克力,不算是到此一游,奥地利人富有创造性地把“国宝”莫扎特的头像印在巧克力包装上,尽管莫扎特巧克力本身的口味甜得叫人不敢恭维,可是搭乘了文化的外衣,它成了旅游者首选。再看上海的旅游食品,销售时往往就事论事,很少把文化内容加进去。老城隍庙梨膏糖何不加一张“小热昏”或者上海滑稽的CD、VCD片子附送?老城隍庙五香豆能不能从上海丰富的近现代史中挖掘出一两个有上海特征的文化符号,让它们也走上包装?

  再说便于携带这一要素,当“洋

月饼”以迷你装、易拉罐装等创新形式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时,上海的特色食品如一些老字号月饼几十年来就是“坚持”以“大块头”面目示人。上海大白兔奶糖去年一改传统面目,以六连袋小包装进入美国市场,销量猛增20%以上,给人不少启发。

  上海特色旅游食品展示的舞台太狭窄也是一大问题。南京路、豫园、淮海中路、徐家汇等上海“门面级”的商街上,名气很响的大食品店不少,但它们做的大部分还是普通食品生意,人气很旺,毛利率却并不高。随着中心城区商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常住人口的外迁,加上超市卖场的扎堆,这些食品店正面临着残酷的生存选择。要是这些中心城区的食品店能够开辟出一些具有创意的上海特色旅游食品专柜、专卖店,与超市卖场形成错位竞争,岂不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届时将有7000万人次来沪旅游,上海的食品工业真应该好好想想,拿什么特色旅游食品让游客们把“上海的纪念”带回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