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贸易版图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6:30 21世纪经济报道

  WTO五年后

  年终特刊(三)

  本报评论员吴铭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近日表示,中国一方面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依托,加快建立周边的自贸区的平台,另一方面将选择一些重点国家,向拉美、非洲、欧洲辐射,逐步形成中国在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已经达成了四个自由贸易区协定(FTA),包括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中国-智利自贸区协定和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协定。目前中国与新西兰的FTA谈判正在低调进行,中国和澳洲也将在12月进行FTA谈判。此外,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六国)的自贸区谈判已于2004年7月启动。

  中国在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展的前景,显示加入WTO已经五年的中国是积极进取的。在目前WTO多哈回合谈判陷入泥沼之时,中国式全球化的拓展既是“从我做起”的务实之举,也给其他国家的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强烈刺激。比如,美国希望避免亚洲国家先自己成立自贸区再和美国谈判的局面;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有意推动美国和欧盟之间重启自由贸易区谈判,以与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竞争;日本亦筹划在对东南亚、非洲、拉美外交上针对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有所因应。

  各国围绕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方案的竞争热度最高。这还得从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深谋远虑的布局说起。除了与非洲的外交相当程度保留了以前的传统之外,第三代领导集体最富有想像力的两大外交举措是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发展自由贸易区,以及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其中,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的迅速升温得益于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良好互动。尽管中国在1990年代前期才与印尼恢复外交关系,与新加坡、文莱等国建交,但2002年便与东盟协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中原因除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施以援手,患难见真情之外,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进口需求一直旺盛,对主要贸易伙伴都保持贸易逆差,已经成为东盟经济增长的

发动机。而且由于中国始终以和为贵的原则处理与东盟的外交关系,“中国威胁论”在东盟的市场也越来越小。近年中国投入建设的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交通线中的一条,就是有望在2015年建成的泛亚铁路(从云南的昆明出发,跨境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最后直达新加坡。另一条是
青藏铁路
)。泛亚铁路的建成,将使中国-东盟互惠互利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关系潜力巨大的前景引发了日本和美国的忧虑。日本至今尚未与东盟建立类似中国—东盟的经贸关系,去年年底直接提出与东盟各国、中、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建立“东亚经济合作协定(EPA)”的构想。这一方案没有包括美国。去年年底美国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亚峰会,众多美国舆论深度关注美国在东亚战略影响力的减弱。今年11月APEC会议上,美国拿出了自己的“APEC自由贸易案”,希望在目前APEC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

  多哈回合谈判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利益冲突而停滞不前。在全体一致难以达成的情况下,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最活跃的领域,大概就是三三两两扎堆的自由贸易区(FTA)的不断增加了。中国目前经济外交的一大着力点,正是尽力与一些国家或组织缔结FTA协定,拓展自由贸易的空间。

  也有批评认为,这种三三两两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其实是在搞贸易保护主义。其实,自由贸易区的确可能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全球贸易自由的障碍。问题在于自由贸易区究竟怎么搞。如果一个自贸区盲目排外,当然会是障碍;如果全体一致协议无法达成,愿意搞自由贸易的先搞起来,而且对外也不违反WTO已有的规则,自然就不是障碍而是工具或者动力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他几个自贸区从自我理解来看,无疑是“从我做起”推动全球化的典型,它们希望做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动力。

  中国目前积极而有策略地扩展自己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显示了中国对全球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理解的重大变化,这种心态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简单地说,中国已经从WTO的大学毕业,开始走上自主开拓自由贸易空间的工作岗位;这个毕业生已经一跃为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视野开阔、能动利用规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成熟竞争者。

  在2001年到2006年的五年试水期间,中国对WTO和全球自由贸易有了切身的体验。这一期间,WTO谈判本身遭遇了难题,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且中国在全球贸易感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这一冲击不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而且来自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商品不断遭遇反倾销诉讼)。这五年的磨练带给中国最大的变化,大概是更坚定地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目标,在运用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方面更有方向感。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以我为主开展全球化的时代。这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全球自由贸易的进展提供强烈的刺激。不仅如此,中国也在有意识地走出一条与“新殖民主义”不同的自由贸易发展道路,而试图以“和谐世界”的理念打造一条中国式的全球化道路。

  因此,中国国内舆论大可不必为西方舆论的视野所限。中国开放走到今天,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之间的外贸开放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谈判要价问题,原则问题早已不成为问题。当中国国内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声音高起来的时候,不要条件放射式地认为开放原则出了问题,而要非常平淡地把这些民间的声音看作近似于美国舆论中那些要求美国贸易保护的声音;不仅如此,在与美国谈判的过程中,还要合适地强调国内要求保护的民意,以更好地在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美国在人民币之类问题上向中国施压,最重要的手段不正是强调美国企业感受如何如何?中国国内企业感受到开放压力难道只是虚假感受,它们的声音不也是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声音吗?中国国内企业声音的多元化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当国内企业声音的多元化充分表达出来,中国贸易谈判就会有更大的空间来为中国要价。

  舆情现在需要把视野拉得更开阔一些。不仅可以站在中国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多讨论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的艺术,更有必要加大力度关注中国自由贸易网络扩展带给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动力,探讨中国如何以与美国道路不一样的途径扩展自己的全球化网络,探讨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利用好

中国经济外交带来的“国家红利”。

  今年中国成功举办与东盟和非洲的两个大型国际会议,再好不过地展示了和谐外交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潜在推动力。今天,中国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形成企业商业创造与国家外交拓展的充分互动,不仅实实在在地享受中国外交的国家红利,也拿出更好的产品和基业长青的经营模式,培育中国企业的良好声誉,为国家外交拓展创造更好的基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