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低端制造业不宜过早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 16: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

  低端制造业不宜过早转型

  本报记者马晖天津报道

  “我们处在‘中国制造’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方方面面什么都要做,汽车制造不能丢,家用电器不能丢,服装制造业也不能丢……”

  临近岁末,又恰好处于中国入世五年的关口,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反思和未来路径探讨再次升温。

  在日前举行的“亚洲制造业论坛”上,不少中国制造业的行业领袖都表示,由于环保门槛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政策趋严、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国制造业成本大幅度增加。而与此同时,产能过剩造成的恶性竞争令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制造业企业利润摊薄,有一些已经处于破产边缘。

  国内有学界和企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急需“升级换代”,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但是,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中国工业化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宜过早地或者单一地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是要以就业优先为发展策略。

  王忠明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即———“成熟的新工业化经济阶段”。

  “工业化,通常要从劳动密集型部门逐步地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发展,进而发展到技术密集型部门。”王忠明认为,中国正处在更成熟的新工业化经济阶段,其他制造业开始赶上初级产品业,并获得总体的领导地位。

  统计数字显示,在过去25年里,来华的外商直接投资有70%进入制造业,在1995年以前,50%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十年之后,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的不断加深,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王忠明称,“到了2004年,技术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强劲的攀升趋势,占到38.9%;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落在了第二位,为35.9%;资本密集型投资处在第三位,为25.2%”。

  另一方面,从各地纷纷上马的大型机械项目和电子工业项目来看,这些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兴起也表明“各种资源正逐渐向这个领域集中,进而推动整个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王忠明强调,“对于‘中国制造’,我们不能轻易地自我贬低、自我嘲弄。”

  相对于新西兰、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中国无疑是一个大国,以13亿人口的庞大规模,要发展经济需要的是结构的多元化、立体化,属于“大国经济”的发展范畴。

  “中国不可能像新加坡那样,靠一个港口、靠商贸流通,就能够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王忠明表示,中国能够有“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世界车间”这样的一个机遇,是非常难得的。

  在王忠明看来,“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我们将越来越感受到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这个沉重负担”。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对于

中国经济的支持作用,“不仅在高端,而且在低端,也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正逐步提高,与周边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再具有人力资源上的成本优势,中国自身就承担着巨大的产业转移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对于中国来讲就是一个现实的威胁。“我们一不留神,就可能会把一些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留给自己很大的就业窟窿。”王忠明强调,“我们始终要把就业优先作为重要的国策。”

  “我们当然不能停留在一种低端的产业结构上,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进程。”王忠明最后表示。

  (本报记者滕晓萌对本文亦有贡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