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走出施肥误区 钦州晚稻田按配方施肥吃上"营养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04:29 广西新闻网

  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钦州讯(见习记者刘艺 通讯员王玮)“自从土肥站的专家给晚稻开了测土配方,没想到我家0.26公顷示范田增产了315公斤稻谷。”12月13日,在钦州市钦南区尖山镇西沟苏屋村,尝到测土配方施肥甜头的农民苏礼深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们农民都凭经验施肥,既浪费了钱,又种坏了禾苗,弄坏了土。如今按测土配方施肥,大伙明明白白,肥了瘦田又增产。”钦州市农业局土肥站的副站长陈锦树介绍,在钦州市像苏礼深一样拿到晚稻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民有23.3万户,推广晚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3.08万公顷,现在每公顷晚稻增产419公斤。

  苏屋村的生产队长苏崇森指着眼前的田地说,今年他60岁了,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地耕种。由于村子靠海,周围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咸酸地,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一年到头也不见什么收成。经过多年耕种的淡水冲入,和筑起海堤后阻隔海水的渗入,这里的咸酸田才慢慢改良成为了淡田。市土肥站的陈副站长告诉记者,在钦南区像苏屋村这样的中低产田有1.2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69%,每公顷水稻的产量都在3750-4500公斤徘徊。通过调查,技术人员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有机肥和钾肥施用量偏少,施肥结构和施肥时间不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产量徘徊不前。

  鉴于此,钦州市土肥站给农民们开出了测土配方。今年8月,市土肥站在钦州中低产田地区建起了晚稻测土配方示范区,通过稻秆割短留长、增加有机肥、根据土样测试结果和晚稻生长特点合理施用化肥、适当增加钾肥用量等措施,测土配方施肥区的晚稻各项丰产指标明显优于习惯施肥区。陈锦树告诉记者,根据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市晚稻的收成情况为,测土配方施肥区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884公斤,比习惯施肥区平均增产419公斤,每公顷化肥(纯量)只增加43.5公斤,增收1652.5元,增收效果显著。

  听说土肥站的专家来了,苏屋村的村民苏崇海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到地里向专家请教。他比画着说,测土配方推广以来,他常常来到示范地看水稻的长势和自己施肥的水稻有什么不同,发现同时种下的晚稻,长势却大不一样,自己家的晚稻秆细、叶黄、穗小,而示范片的则是根叶茁壮、颗粒饱满。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苏崇海终于信服了,他激动地说:“我家0.4公顷地,一年要拿出几百元购买尿素和复合肥,可一年到头却不见有好的收成。”如今,他要向专家请教如何施肥,了解稻谷缺啥肥补啥肥,才能节约成本又增产。据了解,越来越多的钦州农民已告别盲目施肥的误区,加入了测土配方的行列。

  记者点评:

  用“科技”告别“盲目”

  我们不能把土壤看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库”。破坏或消耗了土壤的肥力,就意味着降低了农业再生能力。因此,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实施,改变了长期单一的氮肥主导地位,引导大部分农民转变施肥观念,走出施肥“误区”,纠正施肥过程中的种种不当做法,并解决环境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还将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根本目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