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粮价上涨牵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9:00 解放日报

  

11月以来,许多地方的大米、面、蔬菜、食用油及各种主副食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攀升。粮油价格影响千家万户,党中央十分关切,温总理亲自过问馒头价格,有关部门组织380万吨临时存储小麦紧急入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市场的通知,指出对这次粮价上涨,既要看到这是近两年连续下降后的合理回升,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又要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影响城市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让我们来读一读媒体的有关报道和评论,了解一下粮价上涨的原因、后果和值得注意的倾向。

  四个原因造成粮食“增产涨价”

  《瞭望》杂志刊文指出,四个原因造成粮食“增产涨价”。

  首先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作用。近几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得益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而目前的市场价格行情看涨也与其“托市”作用密切相关。自2004年早稻收购中由于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启动执行预案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共4次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其次是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粮食消耗量增加。近两年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生产不断扩大,项目大规模上马。这些情况拉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加上气候原因使今年新产玉米大规模上市延迟,加工企业加大力度抢购粮源。

  第三是国际市场的拉动。世界大米库存持续下降,达近2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大米的期末库存已从2001/2002年度的1.4亿吨,降至2004/2005年度的7460万吨,预计2006/2007年度将继续降至6195万吨,库消比降至14.64%,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18%的警戒线。当前食用油价格的猛增也是受国际市场转基因大豆价格上涨有关。因为目前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2/3,受制于人。

  第四是受到部分减产因素影响。旱情、灾情等也使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压缩了总产量的增长预期。而部分地方粮食产量的统计数字被怀疑“有水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预期市场价格增长。

  粮食局专家: 本轮行情属恢复性上扬

  《经济参考报》报道, 国家粮食局研究员、粮食问题资深专家丁声俊说,这一轮行情属于恢复性上扬,他说,多年来,中国粮食价格一直偏低,这既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增收,也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城市里买一瓶饮料要三块钱,但农民辛苦耕作一年,卖出的小麦500克才八毛钱,这能说合理吗?

  江西省粮食局局长熊根泉认为,当前稻谷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不是由于没粮,而是由于我国连续两年多次启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仅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周转粮在内,仓库里还有粮食约90亿公斤,这个库存量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

  江西吉安粮油购销总公司总经理邓华林说,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谷贱伤农”,保护了农民利益,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还增强了中国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政府不需要动用国家储备粮就可以调控市场。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预计,随着后期粮食竞销的展开,后市部分品种粮食价格会逐渐趋于平稳。

  农产品:国际基金新炒作对象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时卫干的文章说,这波农产品价格上涨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际私募基金炒作兴趣部分转移到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上。

  国际期货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中国因素”,凡是中国需要进口的产品其价格都可能会持续上涨,凡是中国出口的产品其价格都可能会下降。中国进口量很大的大豆、棉花等品种,来自中国企业的买单往往会使其价格起伏带上“Made in China”的标志。

  9月份以来,国际期货市场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异动,个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期以来国际油价下跌,过去重仓原油期货的各种基金在减仓退出后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个期货投资品种。在大宗商品里,金属、能源在过去数年里一直强势但近期走弱,加上如今美元颓势已是不可挽回,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基金投资的热点品种。于是,仅剩的农产品期货几乎是没有选择地成为国际基金的重点炒作对象,价格上涨也就不奇怪了。从时间上看,9月份以来,纽约等地交易所黄金、石油等期货品种价格不断下跌;从持仓量上看,纽约等地交易所农产品持仓不断攀升。

  甚至有人认为未来2-3年内会出现一轮轰轰烈烈的农产品超级牛市。如果此种预言成真,那么对于中国有关部门而言,考验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如何不让粮价上涨危及民生?

  《新京报》发表叶檀的文章说,如果通过此轮粮油价格的恢复性上涨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实利,是一件好事。但正如国务院通知所要求的,我们要警惕简单化倾向,忽视了利益分配与经济传导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受粮价上涨影响最深的是生活必需品刚性消费居多的城市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利益。虽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与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但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仍然分别占到37.7%和46.2%,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收入越少,受影响越大。在当前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由粮油等基础产品引发的价格普涨风险也不可不防,否则将危及全局经济。

  要让粮油价格上涨不危及民生,一是要让粮农成为获利链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疏通粮食流通体制,建立更为有效快捷的市场化流通体制;三是控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通胀源头,使中下游企业获得喘息之机,不至于将成本转嫁到农用物资等环节。最后,发展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逐步参与并掌握定价权,避免被动接受定价的宿命至关重要。

  警惕价格波动的后发力量

  《上海证券报》发表倪小林的文章说,此次粮油产品上涨的环境因素与以往有所不同,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都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加之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刻,对于价格波动的后发力量不得不警惕。首先是我们的土地面积在减少;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还要持续下去;再者,随着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以粮食为开发资源的新型能源产品不断涌现,今年粮食期货价格多次波动也是由需求推高的。粮食在全球不仅有养活人口“责任”,还有更高的附加值可挖掘。长此下去,世界对于粮食的需求将大大提高。

  央行第三季度报告阐明:“未来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我们不能由此作出粮油价格上涨与央行所指通胀有什么必然联系的结论,但是基础性大宗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必然形成通胀压力,这是一般的经济规律。由此可见,对于我国经济未来不要轻言通胀不再来,实在不是多余的提示。

  应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新京报》发表魏文彪的文章说,不能说国际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没有影响,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无疑是我国当前部分地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社会需求总量的下降,在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情形下,只会进一步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相反,如果农资能够稳定在适度价格范围内,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还能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因而对提高农民收入实际更为有益。

  当前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除了有部分经销商对紧俏农资囤积居奇,新《道路交通法》施行造成农资运输成本提高等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当前农资供应总体不足。除了国家近年来对农产品实行保护性收购价格,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因此造成农资需求增大因素外,由于电、气价格不断上调,农资生产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而

煤炭价格的失控造成农资生产成本的高企,推动了农资价格上涨。

  所以,要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除了要严控农资的购销与批零差价率,设置绿色通道降低农资的运输成本,同时建立农资储备制度之外,还应当降低尤其是农资生产企业的用电、用气价格,同时应当安排国有煤矿充足生产计划煤,定向供应农资生产企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