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呼图壁养老模式全国首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03:58 中国经济时报

  同时破解农民养老金+农村小额信贷难题

  ■本报记者赵红梅

  1998年的一次大胆尝试,让呼图壁养老模式走上了前台,不仅解决了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更是解决了农村小额贷款的难题。创新性的发展模式轰动了全国,2005年8月,呼图壁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先进经验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向全国推广。

  2005年初、2005年8月、2006年8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数次赴呼图壁县跟踪采访了“呼图壁养老模式”。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郭新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农保办主任,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次大胆而冒险的尝试,为中国农村

养老保险摸出了一条新路。

  1995年呼图壁县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农民热情高涨,两年时间里,仅有5万农村人口的呼图壁县就有10089人投保,参保资金高达1478万元,当地农民高兴地把这种做法比喻成“没有围墙的敬老院”、“不惹人生气的孝子”。

  1996年起,我国银行开始连续下调存款利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最高时的10.98%下调为1.98%,呼图壁县农保基金当时已有近千万元,按现行的制度设计,农保金只能存在银行里和购买国债,保险金靠吃银行和国债利息保值增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光靠这么低的银行存款利息怎么保证几十年甚至是几年就到期的农民养老金发放?随着农民退休期的到来,这个窟窿会越来越大。怎么办?这1000多万元保险金就像个炸药包,随时有引爆的可能,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信誉。”郭新才不断地琢磨这事。

  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依照此精神,1997年12月31日,呼图壁停止向农民收取保费的工作。

  1998年初,全国农保工作进入了低谷,呼图壁也不例外,出现了大批参保农民退保现象。短短2个月,就有近1400名参保农民退保,退保金额达200多万元。

  郭新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既不违反政策,又要让保险金增值,惟一的办法是质押保险证贷款增值。 ”

  1998年春天,农耕时节,农民急需资金,郭新才选择了大丰镇和五工台镇经济状况较好的村,开始了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小范围试点。

  保险证质押贷款手续简单,只要被保险人持本人或借他人的保险证到县农保办办理贷款手续就可以,贷款额上限是保险证面额的50%,期限一般为半年到3年,利率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相同。贷款一年以上的当年结清利息,逾期的按银行标准罚息,月利率为9‰至12‰。贷款人除了质押保险证,还要和农保办签订贷款协议,当遇贷款人无法归还贷款时,农保办可以用被质押的保险余款核销顶账。

  “当时也没有政策,动用农保金是个禁区,我们只能偷偷摸摸地做,整天也是提心吊胆的。”郭主任回想几年前的情景,仍有些后怕,“我当时都做好了‘进去’的准备。”

  农保办没有对贷款人加以限制,不论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只要持保险证都可以贷款,但却对贷款的用途做了限制,只用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基本医疗等事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可是个好东西,等我过了60岁,每年就可以凭它领到养老金,还能靠它帮家里大忙,秋季家里正好没钱雇农工,我就拿着这个红本本质押到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农村社保办)贷了4500元钱,当天就办好手续拿上钱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中国第一位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农民何正智时,他充满感激地回忆道。

  既能养老又能解急,死钱变成了活钱,这一快捷灵活的贷款方式一经推出立马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种一颗种,收几个瓜”

  在推广了近一年后,郭新才为自己的试验兴奋不已。“这条路算是走对了,把已死了的农保金又给盘活了。”

  郭新才给记者算了笔账,1000多万元按当年的银行贷款利率7.665‰贷出去,一年就有70多万元利息收益,而如果这些钱放在银行里,按银行此时1.98%的存款利率,利息收益要少几倍。

  记者了解到,从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呼图壁县的农保基金运营收益高达1400多万元,年平均利息收入突破百万元,年平均增长7%以上,基金从本金的1100多万元增加到2500.9万,已翻了一番,有效地实现了保值增值。

  2001年,为得到政策支持,呼图壁农保办与银行积极沟通,达成委托协议,规范放款方式。

  农保办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和几家

商业银行正式签订了《农保基金委托贷款协议书》,通过信用联社将农保基金贷给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农民。银行和信用社每年提取利息收入的1.5%作为手续费。

  从此,质押保险证贷款置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之下,堂堂正正地走上了台面,就在全国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农村地区时,呼图壁县反而多出了一个可以发放信贷的机构。

  农民成为这一新贷款渠道的直接受益者。“比农信社、农村合作社贷款方便多了,手续也简单。拿个证,不需要抵押、担保,当天就可以拿上现钱。我们这些没交养老保险的都后悔死了。”不少农民向记者反映。

  郭新才带着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几户贷款的农民家,呼图壁县十四户村二队的农户周石河家借了6个保险证,加上自家的两个证,他一共贷了1.6万元,用来发展养殖业。不到两年,就可以连本带利还清了贷款。

  “我们的养老金不但可以养老,又可以贷出来、搞生产,真是种一颗种,收几个瓜。”不少贷款的农民说。

  “我们从2002年还给县财政局贷款,帮他们解决资金周转,他们将这笔贷款用于县里的公益事业,利息三个月一付。”当记者问起坊间关于农保办“当县财政局的财神爷”的传闻时,郭新才笑着解释道。

  “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2006年10月,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访华时,掀起了“小额贷款”旋风。

  尤努斯的结论是:贷给穷人的还款率达到98%以上,高于世界上任何一家运作良好的商业银行。尤努斯发现,穷人完全可以信赖。

  但中国不少研究人士表示,中国的小额贷款很难长期坚持,穷人难以得到国家扶贫贷款,同时还贷率也非常低。他们认为,尤努斯的这一结论在中国很难适用,即使推广难度仍非常艰巨。

  郭新才的农保社的小额贷款却证实了尤尼斯的结论。

  截至2006年底,呼图壁县共有1650户农民用保障证质押借款,质押的保障证件数计5553本,占参保人数的64%,借款金额一般为1000元-30000元。用保障证累计质押借款金额为877.15万元,占到了农民参保资金总量的67.5%。农民都非常珍惜被质押的保障证,9年来,没有一户农民保障证被核销。

  呼图壁县农村社保办的工作人员邱义娓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负责的二十里店镇几年来,没有一笔呆账坏账。

  保险质押借款金额是逐年提高的。1998年只准借保险证面额的50%,到2004年,已经提高到保险证面额的90%。“以后还会视情况超过保险证的面值”,郭新才说。

  “这样的风险不是太大了吗?”记者不解。郭新才说:“我们会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借款比例不会超过个人账户积累总额。”他说,“这些钱都是农民自己的养老钱,谁还会去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再说,如果借款农民无法归还借款,银行可以用被质押的保险证余款核销顶账。”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一起质押风险。

  “呼图壁模式”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2006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呼图壁县三方共同启动了“呼图壁模式”研究项目,项目研究为期两年,旨在总结呼图壁经验,研究“呼图壁模式”在中国全面推广的可能性,并以此为美国的资产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