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女孩扮作假小子 男孩却像大姑娘 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需“补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 08:55 解放日报

  日前,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18岁的儿子不仅留起长发、打了耳洞,衣着举止也越来越女性化。当父母教育他要像个男子汉时,他回答说现在就流行这样的“花样美男”。

  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近阶段,服务平台接到不少这类求助电话。女孩子打扮成假小子,男孩子却像大姑娘,打来电话的家长普遍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以前常说,男孩子不能娘娘腔,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像没有性别意识了”。

  青少年中缘何出现审美观“中性化”?团市委近期一项调研显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某些特点是青少年中性化的诱因。据分析,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常对男孩说,“听话”、“别闯祸”、“下课不许乱跑”。大部分授课教师又是女性,她们的性格特征对男孩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

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培养。一项对京、沪等地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

  家长孙女士的女儿现在一所理工科大学担任学生干部,她坦言:社会竞争激烈,因此从小就培养女儿独立、自主、大胆,“如果女孩子个个都是‘嗲妹妹’,开口脸红、做事忸怩,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团市委的调研结果还显示:许多影视作品和选秀节目的播出也对青少年审美中性化起到催化作用。家住静安区的高二女生一忻在看完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后,立即剪去留了5年的长发,模仿节目中的一名“人气偶像”,留了个“刺猬头”,还配上一副黑边方眼镜。她得意地说:“这就叫酷!”。

  虹口区青保办负责人陈再跃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一次,某学校下课,涌出一群学生,都是短发,穿着松松垮垮的裤子,分不出是男是女。后来他无意中看到一个电视选秀节目,这才恍然大悟:那些学生的打扮和节目中那名最红的选手如出一辙。

  团市委这项调研分析: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尚未定型,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比较模糊,“中性化”审美观流行易混淆青少年的性取向,可能使一些青少年不知如何选择性别角色,严重的还可能产生

同性恋特征。

  团市委建议将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性别差异,适应正确的性别角色,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大众传媒在这方面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