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不承父业 浙商“富二代”打包卖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 07:5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浙江民营企业约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家族式企业,浙商这一全球知名的成功商人群体如今已面临着“第一代”和“第二代”即将交接班的关键时刻。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子承父业应该是一种必然,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却是,浙商“富二代”中悄然出现“打包”卖企业现象,且这一现象并不是个案------“老子”艰难打下的江山,竟然成为“小子”不愿承受之重,这仅仅只是“富不过三代”的简单翻版吗?

  未雨绸缪培养接班人

  少帅们将家族企业一卖了事,也引起目前一些尚未交接的“富一代”们的未雨绸缪。

  浙江企业家叶银兴40出头,独子已上大学。叶银兴犯愁,儿子已明确告诉他,不想接手其企业。而在叶银兴等众多“富一代”看来,若不把事业传给子女,自己这辈子就算白干了。好在叶银兴仍年富力强,他认为儿子总有一天会“顺从”老子,“我60多岁的时候,我儿子40岁,我不相信他到那时还想不通。”

  温州一开集团董事长屠昌忠已经让他的两个儿子在自己企业中“实习”了。“一个内向些,一个外向些,将来让他们各司其职。”屠昌忠倒不担心两个儿子到时候不愿接班或轻易卖厂,他跟记者探讨:第一代创富者是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的化身,即便偶然挥霍也时有反省,而“富二代”自我优越感突出,这样的孩子,其能力、魄力与见识足以担当继富重任吗?由于唯恐这样的担心变为现实,屠昌忠时不时地主动地给两个儿子来点“挫折教育”。

  如果兴趣有了,能力和魄力也具备了,民企少帅们的接班,还必须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否则,被迫卖厂仍不可避免。

义乌华丽织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杨辉,是义乌民企较好交接班的典型。郑杨辉说,义乌堪称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全球的商人都将订单送到了义乌企业的家门口,因此子承父业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义乌这样的平台所造就的义乌民企第二代的优势,并不是浙江各地都具备的。”

  防止少帅“砸锅卖铁”,60多岁的浙籍企业家周觉良有点发言权。周觉良的儿子起初不情不愿地给父亲当驾驶员、搬运工,经父亲苦心培育,儿子逐渐“拷贝”了父亲的经营头脑和魄力,如今完全独当一面,老周正式“隐退”已多年。

  说起如何煞费苦心引导儿子接班,老周给出多条建议:一是“富人的孩子也要早当家”,要尽早让儿子从家族企业的最基层做起;其二,兴趣并非天生,可由熏陶和引导来培养。当年,老周眼见儿子提不起劲,便亲自带着儿子天南地北接洽客户,儿子亲眼目睹父亲在各地客户中口碑很好,不由感慨:“老爸你人缘太好了,这绝对是宝贵资源,我不继承就可惜了。”终于促动了儿子接班的决心。

  对策分析:打破家族管理

  有专家认为,家族企业并不等同于家族管理,在国外许多家族企业中,因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拥有大股权的“继承人”未必直接参与企业经营,这就使“继承人”不会仅仅因为不善经营而变卖企业。据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家族企业开始尝试让“接班人”在股权上占大头,但同时让一些经营管理能人在企业董事会中占有席位。“接班人”放手让这些董事会成员开展经营,尽管那些经营管理所占的股权比例不大,但“接班人”逐渐相信他们能够代表公司的利益。据解放日报等

  打包卖厂并非个案

  一位浙江义乌青年商人,他说他要打广告卖厂,为此已准备了半年多时间。这位商人姓李,其父是典型的义乌第一代商人,摇过拨浪鼓,摆过小地摊,后来办了一家彩泥厂,硬是从一个小厂办成了年创产值近千万元的大公司,产品绝大多数出口到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之前,李都是帮助父亲打理公司,负责销售方面的一些事情。但他并不安心,结交了不少海内外的朋友,当然,花钱也很多,有时一掷万金也不在乎。去年九月,他已68岁的父亲由于中风住进了

医院,4个多月后,老父亲去世。家里便把整个公司就交给了他。几个月下来,李忙得焦头烂额,可公司却接二连三地出事情。他实在撑不下去了,他认为自己不是办厂的料,而十分适合做贸易,于是想把公司处理掉,全身心投入做贸易。

  浙江省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义乌市苏溪镇某服装厂被浙江衢州龙游县一家制衣厂的业主买走。说起卖厂的事,刚接过父亲班的现年29岁的徐某很不在乎:“卖了服装厂,自己要加盟几位朋友开的歌厅。”记者了解到,被龙游买走的服装厂总资产大约400万元,尽管规模不大,但徐的父母已经营12年。近几年虽然生意平平,但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父母希望徐能够踏实一些,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但他死活不愿意干:“这么辛苦,才赚那么一点,我要去赚大钱,一年赚百万没问题。”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想把厂办好却没气力了,可怎么也舍不得卖,儿子于是大闹不休甚至要和他们脱离关系。父母气得生病,最后还是被徐把工厂处理掉了。

  “富二代”打包卖厂在浙江绝非个案,据记者了解,已有不少民企少帅对父辈的企业缺乏兴趣,他们把转让股份作为主要策略,纷纷将买家锁定在收购价较高的外资企业上。不久前,浙江出台了一项有关限制外资并购的政策,于是有些少帅庆幸自己赶在政策出台前成功将企业卖了,而错过这波机会的少帅们则异常忙碌,如浙江某大型皮鞋企业董事长丁某,他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不到两年,最近接洽上了一家德国企业,他正积极研究对策,如何能够既不与政策“触礁”,又能把企业卖个好价钱。

  原因分析:兴趣是一大关键

  据了解,民企少帅们之所以将父辈企业一卖了之的原因有多重。有些是因为个性强,不愿“子从父业”,认为坐享其成无成就感;有些认为家族企业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难施拳脚;有些则考虑父辈所从事的实业竞争太激烈太残酷,人既辛苦利润又薄,不如另起炉灶,走捷径,欲凭借网络经济让财富快速飙升。此外,兴趣也是一大关键,南哥伦比亚大学MBA毕业生陈晓禹告诉记者,不仅在国内,在国外的华人当中,也有不少“富二代”打包卖企业的。譬如渥太华大型旅行社一加东旅行社,由于“第一代”的两个儿子人各有志,大儿子立志竞选议员,小儿子甘心在IT公司当高级打工仔,所以无奈将旅行社给卖了。

  基业常青是一种梦幻

  何志毛“营销斗牛士”出品人

  “富一代”们今日拥有的成就,未必是企业内部可衍生、复制的能力,而是特殊环境下抓住机遇造就的,即使“富二代”继承家业,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守成呢?

  我举双手赞成这些“自我”觉醒的“富二代”们的抉择。

  所谓“基业常青”,是一种梦幻。才做20年就想像自己“百年老店”的样子,与销售额才过100亿元人民币就畅想进军世界500强的殿堂一样可爱,但不可敬。当年,华为内部爱谈所谓中长期战略,被任正非戏说了一把:20年后,我认为人类不再吃饭,改吃屎。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是一定会死的。知道怎样带领企业成长、发展、壮大是一种能力,知道怎样在合适的时机舍弃、转让、放手同样得有识别力和魄力,即使不值得推崇,但是也不至于盲目反对。美国的洛克菲勒、沃森、福特等伟大的创业企业家,其后代并没有死抱住流淌着祖宗血脉的基业不放,他们或者做了学者,或者到政府中任职,做顾问,却没有人认为“富一代”们创下的基业在职业经理人或新的投资人手下延续香火有什么不妥。真正不妥的是,明知自己兴趣阙如或力有不逮,勉强为顺从父旨,管理企业,最终一步步断送企业。

  To have(有什么)不等于To be(是什么)。“富一代”们今日拥有的成就,未必是企业内部可衍生、复制的能力,而是特殊环境下抓住机遇造就的,即使“富二代”继承家业,又有多少人能成功守成呢?

  因为“富二代”不想继承家产就怀疑“基业长青”思想在中国产业界的漂浮动荡状态,是带有道德优越感的所谓观察人士的想当然。是典型的就事论事,“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事实上,这个企业可能不在了,或改头换面了,但社会资源的流转照旧。

  知进退是一种智慧

  萧三匝《中国商业评论》北京编辑部主任

  我们看到了太多梦想基业常青的企非但没有常青,而且在倒闭的时候连卖一个合适价钱的能力都没有------这种人算什么企业家?

  我认为,天下根本没有常青的基业,也根本没有常青的组织。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摆脱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再到死亡的过程。我们总是笑秦皇汉武荒唐,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找到海上仙丹,就一定能长生不死,可是现在的企业家梦想基业常青却没有人笑话,还被认为是智者的前瞻,这不是老鸦笑猪黑是什么呢?

  世界500强够牛了吧,但你去统计一下现在500强企业有几家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有的企业家很有抱负:“我们就是要做百年老店!”“百年老店”难道就代表基业常青?万一到101年它就倒闭了呢?从年份的长度来讲,要论说大话的气魄,我看还是古代的皇帝要大得多,因为他们要别人称他们是“万岁”。梦想基业常青的人和梦想当一万年皇帝的人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种认识根本上是违背常识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进退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不仅追求长寿考验企业家的智慧,其实能在合适的时候以最合适的价钱卖掉自己的公司也是企业家智慧的体现。而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太多梦想基业常青的企非但没有常青,而且在倒闭的时候连卖一个合适价钱的能力都没有------这种人算什么企业家?

  当然,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基业快速颓败,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一味痴迷在基业常青的蓝图中,企业的决策必然脱离实际,火热的激情最终会焚毁我们那一点点可怜的基业,这才是企业家最大的悲哀。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