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正确认识企业的价值(新视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 00:18 人民网-市场报

  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价格不对的东西。卖不出去东西,说到底是因为价格太高;若价格足够低,总会有人买。有人说白给都不要,也就是价格等于零也没人要。但即使价格等于零可能也是价格太高了。这就涉及到怎么理解资本的价值或市场价格。

  资本的价值不是它的账面值,账面资本的净产值,无论是净资本还是总资本,那个价值是资本的“成本价格”,而所谓资本,是一个未来收益的手段。资本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的收益,严格地说是“预期未来收益总和的折现值”。未来收益越高,企业资本的价值越高,尽管重置成本可能很低;而企业未来收益越低,企业资本价值就越低;如果预期未来是亏损,那么严格说来资本的价格是“负的”,什么叫负价值,就是你得贴钱才能卖出去。

  这个理论假定,是有现实依据的。最大的例子是德国,德国政府花了2600亿美元,把原东德的国有企业最终卖了出去,也就是说原东德的国有资产的价值是负2600亿美元。德国政府的那些钱当然不一定就真的是给到了企业买主的手里,而可以是用于创造资本重组的条件。比如安置工人,清偿债务,清理污染,这样才有人把企业接过去。

  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资本买卖当中的复杂性:第一,资本的价值不取决于“过去”,而取决于“未来”。也正因如此,第二,资本的价值决定有“主观性”。

  资本的定价既然是一个对未来进行预期的主观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是有争议的。这里可以先假定在目前我们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从而只能在设定一些基本的“底线”的前提下进行交易。比如说,我们可以将一种流行的、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底线当做资本定价的前提:国有企业的资产出售价格,至少要相当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这也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资产价格,本质上它与任何其他资本价格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仅在于现在这个价格(底线)是可以在政治上被接受的。

  一给出上面这样一个“底”,国有企业就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市场竞出的价格高于净资产价值的企业,可以认为是“好企业”,另一组则是按净资产价卖“没人要”的企业,也就是市场价格实际低于净资产值的企业,可以称为是“坏企业”。这时我们怎么办?

  市场价格低于净资产值的企业,要按净资产值卖而“卖不出去”,是自然而必然的。因为从买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没有买的理由,否则买了就要亏本。所以,在给定的前提假定下,我们无法先卖这一类企业。

  但是,现实中的悖论是,好的企业大家都想继续持有——“好好的为什么要卖”?而对于那些不盈利、亏损的企业,则都想要先把它们卖出去,想把包袱甩掉。现在人们说“企业资产重组”,眼睛盯的、心中想的其实都是那些坏的企业。而坏企业亏损、臃员、负债,又要以净产值的价格出卖,当然是卖不出去的。这其实不是国企改革的悖论,而是一切改革的悖论,那就是“好的时候不想改,坏的时候改不动”。改革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卖企业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悖论就在于企业不到运行不下去、开不出工资,谁也不想去卖它;而到想卖的时候,按照我们可以提供的条件,又已经没人要了——你都不想要,为什么别人会想要?可以说,“卖不出去”会是改革当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樊纲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