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云南农垦 云起南方大事兴(区域风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00:18 人民网-市场报

  

编者按:

  我国农垦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黑龙江农垦形成规模效应,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农垦凸显资源优势,上海农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当前,云南农垦秉承农垦精神,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的历史重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不断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的新办法、新经验、新模式,加快了特色集团的集成和壮大,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深入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这项新的重大历史课题,促进垦区充分发挥优势和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使农垦精神及其新办法、新经验、新模式发扬光大,我们特隆重推出全国农垦“十五”成就、“十一五”规划大型报道。

  云南农垦按照整体改革方案,确立了发展战略思路,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和壮大企业综合实力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做强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放开搞活其它产业,带动垦区经济全面发展,努力把云南农垦培育为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和

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那么,他们是怎样把这一思路变成现实的?

  他们锁定了三个基本目标,即“做强、改造、改善”。据了解,“做强”,就是要把占垦区经济总量70%的天然橡胶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改造”,就是要把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的农垦企业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营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改善”,就是要不断改善农垦改革与发展的内外环境。

  主要任务落实到位

  云南农垦组建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内部和民营橡胶资源整合以及走出去三步战略,整合、提升、做强云南天然橡胶优势产业。

  他们全面推行职工家庭承包,对农业一线职工全面实行承包,核算、盈亏和风险“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社会保障费“三自理”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同时对种植计划、产品收购、技术措施、质量标准、病虫害防治、加工销售实行“六统一”。以“四到户”,“三自理”,“六统一”为特征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龙头公司加基地、加职工家庭经营的模式构成了云南农垦产业化特色之路。

  他们全面实行国有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把经营性资产和职能与非经营性资产和职能在农场内部从“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核算”六个方面彻底分开,以利于充分盘活经营性资产,把农场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主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同时也为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垦区社会职能的剥离奠定基础。

  他们剥离社会职能,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按云南省委的要求,用3年时间剥离垦区教育、卫生、公安等社会职能。

  他们理顺

养老保险,对垦区实行“四到户”、“三自理”、“六统一”的农业一线职工,参照城镇个体劳动者,缴纳18%养老保险费,这样既大幅度地减轻了一线职工负担,又节约了转换职工身份的补偿减少改革成本的支付,还有利于保持整个农垦组织化、专业化经营格局,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时,将云南农垦纳入了云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农垦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实行省计划单列。

  改革成效显著

  整体推进改革和在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道路方面的实践,使云南农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有大的改观。2001年集团公司亏损19980万元;2002年实现大幅度扭亏,亏损4012万元;2003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0054万元,上缴税收21640万元。2004年实现利润24364万元。2005年实现利润25982万元,比2000年的亏损7758万元增盈33740万元。

  ——资产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职工收入增加。通过改制重组及改善生产经营,集团资产总额从2000年的44.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5.1亿元,净资产由4.6亿元增加到17.25亿元,资产负债率从88.86%下降到67.89%。在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在岗职工年均收入5109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10732元,增幅达110%。

  ——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云南农垦橡胶行业整合、组建股份公司,实施农场政企分开改革,以及推行农业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体现了公司+基地+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的产业化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劳动用工、分配制度与市场接轨。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成立,标志着云南农垦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首先整合集团内部橡胶资源工作的基本完成,为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天然橡胶产业,为下一步整合民营橡胶资源和走出国门到境外发展橡胶奠定了坚实基础。

  ——垦区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云南农垦的地位和知名度不断提高,通过落实养老保险降低缴费比例,参与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单列和正在实施的剥离社会职能等方面工作,大大减轻了企业和职工的负担。每年减少企业和职工负担在2.5亿元以上。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形成了公司+基地+职工家庭(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直接带动了民营橡胶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关政策的逐步到位,云南农垦正出现机制进一步转换、负担进一步减轻、优势进一步显现,发展后劲及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势头。云南农垦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整体推进改革,尤其是六项任务的全面实施,对农垦原有经营体制造成重大冲击,对垦区各级干部职工的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拓展了干部们的思想观念,也振奋了干部职工的精神,干部职工改革发展的积极性高涨。大家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自然灾害、体制障碍等各种困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垦区改革在推进中实现了突破,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效益大幅度提高。“十五”末的2005年,垦区实现生产总值200945万元,比“九五”末2000年的125743万元增长59.81%,年递增9.83%。其中第一产业147359万元,比2000年的92548万元增长59.22%,年递增9.75%;第二产业17582万元,比2000年的14784万元增长18.93%,年递增3.53%;第三产业36005万元,比2000年的18411万元增长95.56%,年递增14.36%。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05年生产干胶12.58万吨(国有经济),比2000年的11.65万吨增长7.98%;茶叶8724吨,比2000年的6605吨增长32.08%%;机制糖49942吨,比2000年的53341吨减产6.37%。2005年从业人员(不含非公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8342元,比2000年增长80.84%,年递增12.5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人年收入10732元,比2000年增长110.06%,比上年9776元增加9.88%,年递增16%;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4545元,比2000年的1695元增长168.14%,比上年增长17.05%,年递增21.81%。“十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垦区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垦区社会总体稳定。

  新时期新目标

  “十一五”期间,云南农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垦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致力于构建垦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进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和农垦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继续发挥农垦在我省农业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改善企业改革发展内外环境,确保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垦区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年均递增速度达7%以上,争取达到8%。到201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7亿元,年均递增4.75%;第二产业2.81亿元,年均递增12.64%;第三产业5.62亿元,年均递增14.55%;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70%、第二产业10%、第三产业20%;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

  天然橡胶实现垦区种植面积200万亩生产经营橡胶20万吨国有橡胶平均亩产123公斤以上;完成境外天然橡胶种植5万亩 示范带动50万亩。

  茶叶实现种植面积10万亩投产8万亩,产量1.2万吨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上;糖业完成甘蔗种植面积10万亩甘蔗产量74万吨平均亩产7400公斤,食糖8.9万吨;热带水果10万亩,产量10万吨;咖啡完成种植面积24000亩产量2000吨平均亩产83公斤以上。

  农垦职均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职工充分就业,职均收入达到13370元,年均增长4.5%;非公经济纯收入达到6亿元,五年翻一番,年平均增长17.5%;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7840元,生产总值占垦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1%。加强扶贫工作,加快垦区小城镇建设、职工安居工程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2010年基本解决全垦区简易房和土木结构房的目标,垦区城镇化率达40%以上,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垦区。

  努力实现垦区集团化改革全面推进,逐步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过渡,拓展发展空间,培育若干优势产业群,构建新型母子公司体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普遍应用,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新开发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25%对外开放领域扩大,“走出去”发展取得积极成果。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更趋规范,集团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

□ 本报记者 李茂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