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主攻品质 提高单产 陕西榆林市清涧县洋芋产业紧跟标准做强做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7:43 中国质量新闻网

  前不久,陕西榆林市清涧县霍家河村霍有才家标准种植的洋芋丰收了,不仅产量翻番,品质提高,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工成粉条,收入更是翻番,0.06公顷的地多产近700公斤,收入达到千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靠标准化种植增加收入的富裕户,像他这样的标准化种植户在全县已经有近百户。

  记者见到霍有才时,他正拎着一袋洋芋朝县质量技监局走来,这些洋芋每个足有1斤多。乐滋滋的霍有才告诉记者,这些是刚从地里刨出来的,他要让质量技监局的人知道标准化种出来的洋芋就是好。

  2000年前清涧县农民人均收入不过500元,在陕北属于比较贫困的县。但这里独特的土质、气候等地理条件极适合洋芋生长,洋芋成了这儿主导产业之一,用洋芋加工粉条、粉丝也成为传统产业。近年来,因洋芋品种混杂,种性退化,产量低而不稳,导致全县洋芋生产滑坡,制约了当地粉条加工业发展。

  为此,该县在1999年就启动了洋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作,引进高淀粉含量的新品种“陇薯3号”进行推广。为引导农民科学种植,2004年清涧县质量技监局联合当地农科所有关专家、技术人员通过反复试验研究、搜集资料,起草了《洋芋标准化原种扩繁技术规程》、《洋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洋芋标准化贮藏运输技术规范》、《粉条标准》和《淀粉标准》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并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培训农户,使洋芋从育种、播种、田间管理到防虫、施肥、灌溉、贮藏运输,直至加工形成一整套科学指导标准。

  清涧县委、县政府把洋芋标准化示范工作纳入全县发展洋芋产业总规划中,先后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的洋芋标准化示范领导小组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组,在落实各项责任同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霍有才就是霍家河村首批引进“陇薯3号”脱毒洋芋新品种进行标准化种植的示范户。2005年他进行小面积尝试,2006年就把自己家的0.3公顷地全部种上“陇薯3号”。

  霍有才算过一笔账:过去0.06公顷地仅收800公斤洋芋,今年标准种植第二年,每0.06公顷增产至少700公斤。而且新品种淀粉含量比过去提高了近1/3,加工粉条量也较过去提高了1倍多。原来1000公斤只能加工62公斤粉条,现在1000公斤洋芋可加工粉条150公斤,0.06公顷地收入至少在1200元以上,这比以前翻了一倍还要多。

  现在,清涧县全县15个乡镇32个行政村进行一级种扩繁及示范推广500公顷。在宽州镇、折家坪、下二十里铺等3个乡镇9个村推广标准化种植20余公顷,平均0.06公顷产约1500公斤,涌现出一批每0.06公顷产量在2000公斤以上的典型示范户。

  目前该县洋芋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万公顷,其中标准化示范脱毒种薯播种面积近0.7万公顷,产量比过去增长70%以上,主产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1175元。

  品质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粉条加工业的蓬勃发展。红旗沟是清涧县种植洋芋、加工粉条先富起来的典型示范区。该地区有粉坊250多家,年生产粉条1万多吨,产值达3600多万元,组织了以粉条加工户为主体的清涧县下二十里铺乡粉条产业协会,采用农户+协会的经营模式,统一洋芋质量、价格、包装和品牌,这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300多元,占到农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全县洋芋依靠标准化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方向。(《中国质量报》)

作者:肖 飒 王 梅/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