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胡同印象》的印象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9:39 中国经济时报
■甘险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摄影家海德光先生的《胡同印象》,已经由中国摄影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我有幸在出版后不久就看到了这本图文并重、中英双语、雅俗共赏的精美画册。但当我准备为这本书写点儿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本书已经被更欣赏它的同事“占有”了。于是,笔者只能写一点对《胡同印象》的印象。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的海德光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我最早见到他的名字,还是四分之一世纪以前。那时,我不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他的摄影作品《逛京城》,突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照片的构图、用光、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的强烈对比(白衣、黑伞和作为背景的大片红墙),尤其是那位逛京城的外地老人既感到新奇又略显怯懦的复杂目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定这是一幅难得的摄影佳作。果然,后来听说《逛京城》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年影展的铜牌。 作为一位在北京胡同里成长起来的摄影家,海德光先生对北京胡同的深情是可以想见的。他对胡同持久而浓烈的感情支撑着他、鼓励着他、鞭策着他,使他能够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在每一个周末骑着自行车,持之以恒地寻找着胡同的美和价值,凝固着胡同的美和价值,使胡同通过他的照相机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并且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胡同印象》。 拍摄北京胡同,要做到厚重而不失灵动,严肃而不失亲切,细腻而不失大气;做到严谨而不拘谨,深情而不滥情,全面而不琐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海德光做到了,《胡同印象》做到了。 《胡同印象》的内容无疑是丰富的、扎实的,是一本挤干了水分、全是“干货”的好书。在书中,北京胡同的魅力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展示。从独具特色的门楼、瓦垄,到充满典故的砖雕、石雕;从斑驳陆离的门联,到痕迹累累的门墩;从蔡锷、谭嗣同之类名人的故居,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都收录在作者的镜头之中。风味小吃,民间习俗,古风古韵,现代气息,老北京,新移民,在书中都有一席之地。为适应城市发展,胡同有时也不得不做出牺牲。于是,在一次次的拆迁前,作者用相机“抢救”出许多珍贵的图像。在当年的胡同消失的地方,矗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或者打造成一条条通衢大道,但是,借助《胡同印象》中的珍贵图片,胡同的背影却会一直留在人们心里。将来,将来的将来,不断流逝的时间会进一步证明这些作品的价值。 作者拍摄的是胡同,展示的是文化,是凝固而浓重的文化;是历史,是具体而鲜活的历史。由于承载着这样厚重的内容,形式上的东西退到了第二位。因此,《胡同印象》的画面是朴素的,色彩是淡雅的,文字是平实的,氛围是宁静的。这与北京胡同的秉性是十分契合的,或许这就是“大巧若拙”吧。我们在作者或有意或无意间营造的这种气氛中,缓缓触摸历史的脉搏,体味先人的智慧,悬想先人的生活,感受先人的气息,这种以《胡同印象》里的图片为媒介所进行的今人与先人的对话,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如果有人认为这样说是一种对先人、对历史、对古代文化和文明的攀附,那至少也得承认这是一种诗意的攀附吧! (《胡同印象》 海德光 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定价:180.00元)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