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花小钱,请人吃大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10:53 经济参考报

  在旧上海,把吃西餐称为“吃大菜”。我因为工作关系,参加过一些洋应酬,吃过几回“大菜”,出于好奇也翻过一两本关于“在家巧做西餐”之类的小册子。在办公室偶尔和同事们闲聊过如何吃西餐,做西餐。搬进新居后,同事们要求去看看,贺我乔迁之喜。有初为人妇的女同事指明要观摩我家的厨房,并要求我在家中实地操练西餐制作法。

  在家请人吃西餐,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硬件条件。我家的饭桌已经从八仙桌改良为长方形西式餐台了。虽然只有四把椅子,不能在两端设男女主人席,但也够条件请三位客人共进“大菜”的。杯盘倒是够用,只是刀叉欠奉。在小商品市场上,几十元买到四副不错的西餐刀叉,还饶了把糖勺。

  西餐,首先要上沙拉。沙拉在上世纪60年代末已经传入北京的时髦家庭。当时人们认为,沙拉必定是用蛋黄酱拌土豆块,而调制蛋黄酱实在是令手腕酸胀的苦差事。实际上,沙拉就是凉拌青菜,只要能生吃,什么青菜都可以做沙拉的主料。用蛋黄酱(即沙拉酱)拌可以,不用沙拉酱,放点橄榄油,加点盐,点些白醋,也很正宗。

  然后,就该上汤和面包了。面包,街边店里品种很多,应有尽有,不必多说。中国人最熟悉的西餐汤,应该是红菜汤,或曰罗宋汤。我做的是奶油蘑菇汤。按小册子的教导,应该先用黄油煸炒洋葱至出香味,因家里只有含水的早餐黄油,改用植物油煸炒,然后加水,加黄油,多加鸡精,再倒入半盒蘑菇罐头,煮沸后到入半碗用牛奶、面粉调制的糊糊,当然还有盐少许和适量的糖。尝过这汤的同事说,以后再不喝洋快餐店18元一盘的奶油蘑菇汤了。看来,我用18元可做一大锅,味道也不差。

  吃喝半饱后,该上头盘了。在香港,我吃过的头盘是一种腌制的鱼片;在莫斯科,是一种巨大的烤肉串。在北京,这两种东西,我都弄不来,可很容易买到日本式的生鱼片,也算凑合了吧。下面就是主菜——牛排上场了。附近超市有几种口味的牛排半成品出售,十来元一大块(我用同一牌子的大块嫩牛肉仿制过,味道几可乱真,成本只有一半)。煎牛排必须OVER DONE,也就是说要煎透了。因为如今的脂粉香娃反倒没有宝姐姐、林妹妹那割腥啖膻的勇气,肯定不吃一刀下去还见血的牛肉。

  再以后,不管客人吃饱没吃饱,赶紧上饭后甜点。通常是布丁,

冰激凌也可以。我当然选择了后者。但在韩国吃过一次“大菜”,前面也是这几道菜,可最后的甜点真是棒,用高脚杯盛着一个红彤彤的冻柿子!

  随便说一句,吃“大菜”要用

葡萄酒佐餐。通常主菜是白肉用白酒,红肉用红酒。如果不是请巴尔扎克笔下的客人吃饭,中国的葡萄酒就挺好,也不贵。当然最好还是大姑子、小舅子出国旅游时作为礼物,从机场免税店带回来的,包装上没有一个中国字的葡萄酒。出一身汗,旋开软木塞,轻呷一口,“哼,还XX美元(欧元)一瓶呢,比咱二锅头差多了!”显得潇洒。

  最后就是来杯咖啡了。有一篇介绍“铁灰”(据说是比“小资”还高一档的白领人士)生活的文章说,喝咖啡时要说“摩卡太淡,蓝山太苦,我们来杯卡布奇诺吧。”而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著名新闻评论家梁厚甫则说,他喝遍世界各种咖啡,觉得云南小粒咖啡品质绝对一流,可惜焙制水平差些。至于我请客,只好是那种“味道好极了!”的速溶咖啡了。后来,同事们聊起那顿“大菜”。一位在欧洲工作多年,见过大世面的同事认为,从程序上看,基本算中规中矩。至于味道如何,大家都不予置评。可我心知肚明,他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可恭维的地方。


 晓彬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