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资中:人类与艾滋病斗争的灯塔(深度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0:18 人民网-市场报

  

中国防控艾滋病

  “重点投入”模式受称赞

  在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来临之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1月21日联合发布《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950万人,其中23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

  报告还称,中国的艾滋病人中,接近一半是在注射吸毒过程中被感染的,其中又有90%的感染者分布在云南、新疆、广西、广东、贵州、四川和湖南这7个省。中国的注射吸毒人群中,49%都曾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工具。在新疆、云南、四川的个别地区,吸毒人群中超过50%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且吸毒人群的感染速度正在加快。如在四川南部,城市吸毒者中艾滋病人的比例已从2002年的11%增长到了2004年的18%。

  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针具交换项目,现在已在18个省开展了这一项目。2006年,有92个针具交换项目正在进行。

  针具交换项目是通过向静脉吸毒人员免费提供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行为,以达到减少吸毒人员通过静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防艾”项目。

  这些项目在中国的成果正在显现。报告称,在实施这类项目的6个地点采集的数据表明,在项目实施之初,吸毒人群使用未消毒针具的比例为27%至79%。到了2005年底,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2%至56%。针具交换项目湖南取得了最佳成效:吸毒者交换使用针具的比例从2003年的43%下降到了2005年的23%,了解艾滋病知识的人数从21%上升到80%,增加了3倍。

  辞银行副总裁

  华尔街华裔新贵当艾滋义工

  杜聪儿时从香港移民美国,这位曾是跨国银行副总裁的年轻人,彻底放弃华尔街新贵生活,进入河南,一做义工就是5年。脱下西装背起布书包,杜聪走遍内地60多个出现艾滋疫情的村庄,资助了3500个病童。杜聪说:“让他们觉得他们可以挨过这个灾难,很自豪很有尊严地长大生活。”

  有的艾滋病童长大了,考上大学,杜聪也为他们付学费。对于他的牺牲奉献,杜聪的家人曾经很不谅解。杜聪说:“他们(我的亲友)觉得把我送到哈佛念书毕业,不是用来做义工的,有点浪费。”

  但现在,曾经只能等死的艾滋病童,和哈佛毕业生杜聪一样,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39岁的杜聪放弃高薪已经5年了,他离华尔街越来越远,却让很多艾滋病患离希望越来越近。

  10月26日,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总结推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英项目办宣布,由中英两国政府合作开展的此项活动,旨在有效提高中国迎战艾滋病的能力,遏制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项目历时6年,共覆盖四川、云南两省37个市(州)的83个县(区),目标人群12.9万人,“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感动于全社会的感动

  记者找到四川省中英项目办的官员郑世凡时,她正在忙于准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

  “这么多年,我最感动的就是,我们6年的工作,显性地纠正了社会对于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的异样目光。”

  她说,目前,在四川省,更多的公众已经对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感染者抱有同情,人们更大程度地了解了艾滋病的病理机制及其传播方式,“人们的恐惧极大地减弱了”。

  在早年因为非法职业卖血现象严重而导致艾滋病蔓延的四川省资中县,一些艾滋病情严重的村落,目前已经有艾滋病人的“公民家园”社团、“艾滋茶馆”及“艾滋剧团”活跃、共生于民众之中。

  郑世凡说,早在4年前,资中就已经出现了万人签名支持帮扶艾滋病人的活动,而与艾滋病人拥抱、握手、打招呼等亲密举动,在当地人中也已经不显得为难。她说,在四川的很多中英项目试点社区,社区干部群众深入帮扶艾滋病人,甚至开展“借猪还猪”,帮助成立小卖部、打印室等行动,“方式都很多”。

  而艾滋病人和健康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同桌吃饭也已很寻常。2002年,四川首开“艾滋茶馆”的艾滋病患者李本才及其妻子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后来,他又成为央视“敏感者访谈”节目不打“马赛克”的第一人。

  “截至2006年项目实施末期,在消除歧视的试点区域,消除歧视率已达95%以上,”中英项目办的一份报告说,“在很多试点地区,目前已改变了以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子女上学无人同座,不能上理发店、坐茶馆,种的菜无人买,村民见感染者/病人对面走来即绕道躲避,病重及死后无人管的歧视现象。”

  而据早前一家电视台在四川宜宾街头的一项随机调查,宜宾市民对艾滋病基本知晓、对感染者/病人持关怀不歧视态度的高达90%以上。而在四川大竹、西昌、乐山、自贡等8个项目“关怀点”,社区人群对感染者/病人/家属的歧视,已由6年前项目启动时的90%至95%明显降低到目前的5%至30%。

  就这一艾滋病感染者、患者与公众和谐相处的局面,该国际合作项目的外方——英国国际发展部副部长基伯尔(Keeble)曾赞誉:“中国资中是全球人类与艾滋病作斗争的灯塔——观念开放的英国社区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过去6年,四川先后有近100个官方与民间机构承担了中英合作项目的推广和试验,四川省委党校已将其作为地市县官员培训班的必修课程。累计有92期培训班举行,培训医务、业务、干部、警务、教师、专家及受益人群等达2万多人次,项目全面覆盖四川21市州的42个县、市、区。

  促使中国防“艾”政策演进

  郑世凡直言,长达6年的中英合作项目,一直以影响中国艾滋病防控政策并为它提供应对数据与策略为目标,“现在看来,这一效果正在显现——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级政府的防控思维。”

  根据《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完工报告》,截至项目完结,四川累计有超过10万名高危和脆弱人群获得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基本实现各项行为干预指标——女性性工作者与顾客最近一个月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达82.9%,静脉注射吸毒者最近一月共用针具为12.2%以下,男性性行为者最近一月使用安全套达72.28%,嫖客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在基线基础上提高了28.71%——均超过或接近6年前预定的目标。

  在财政支持方面,四川省财政逐年提高了对艾滋病防控的投入。截至今年,四川省用于这方面的投入已高达1200万元,6年前只有50万元。

  “更重要的是,”郑世凡说,“因为四川、云南的这一中英项目合作,国家相关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2004年,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文)之后,国务院又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以专门帮助艾滋病人摆脱困境。而今年,国务院又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年-2010年)》。

  郑世凡说,这些均得益于四川和云南的试验。

  她说,就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最为关注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其最初样本即来源于四川对资中等艾滋病重点区域的政策开发和倡导、尝试——在那里,早在2002年,中英项目办的官员即说服当地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实行了免农业税、提留款等在内的所有税费,通过各部门的合作,将对受益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临时救济、提供就业、自主自救、遗孤救济、子女学杂免费及火化丧葬,均纳入了职责任务和目标考核。

  温暖循环:艾滋病人的回馈

  在政府和社会公众改变对他们的目光的同时,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也给予了炽热而温暖的回应。

  大约在两年前,因“艾滋婚姻”而轰动中国的资中县艾滋病患者曹氏夫妇,因为驾驶摩托车遇险受伤,头破血流。但他们不管在路上还是在医院,均对人坦诚善意地提示:“我是艾滋病感染者,请你小心,不要让你的伤口沾染我的血液。”

  而就是那个上央视坦然拒绝“马赛克”的李本才,在受社会关爱开起资中首家“艾滋茶馆”后,现在“升级换代”,又开起了一家木材加工厂。今年,当地一个小学教师生病,他考虑到老师家贫,而且死了伴侣、拖着一个残障儿,于是在自己经济也不宽裕的情况下,掏出400元钱送到老师手中。

  或许目前已逝的资中艾滋病人何勇的状况更动人心魄。2002年,这个一度极端绝望的汉子,在中英项目真正解决他家庭困难之后,于2002年底去世了。死前,他只有一句话:“这病害人,我没有任何可以奉献的,只有身后一具遗体以供研究。”

  还有2004年10月,资中县艾滋病感染者黄昌其经群众公选,当上了村民小组长。在这之前,长期感受政府、邻里关心的他,已经通过义务为重病邻居收割全部庄稼和帮助茶楼老板抢修垮塌房屋等事迹,获得了群众的认同和好评。

  就此,《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完工报告》评价:“它(这一事件)表明,歧视已经在这里消除,感染者享有了同健康人一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霍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