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道路”坎坷 ITER一波三折始启动(延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0:18 人民网-市场报

  国际热核计划的启动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一出生便命运多舛。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率先开始秘密地独立研究可控核聚变,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和技术上遭遇的一个个障碍让各国认识到,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是加速实现核聚变能利用的惟一可行之路。热核聚变技术也成为冷战时期各国仍旧保持互通有无的特例。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倡议并制定一个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美苏两国首脑随后又与核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法国进行了几次高层会晤,支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持下,进行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即ITER的概念设计和辅助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

  1987年,IAEA邀请欧共体(欧盟前身)、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和日本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并达成协议,5方合作设计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并由此诞生了第一个国际热核实验堆的概念设计计划,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

  随后,由于前苏联解体和美国以需要重新审议核聚变计划为由退出计划,ITER受到了很大影响,日本和欧盟国家成为ITER的主体力量,并在2001年完成了ITER的工程设计修改方案。

  计划推出后吸引了广泛关注,不少国家都开始商谈参与该计划,美国也由于国内热核聚变研究进展缓慢,开始担心被国际联盟甩在后面,于2003年2月宣布重新加入这一大型国际计划。不久后,中国和印度也正式加入该计划。

  由于总投资额高达99亿欧元,该计划的参与方将从中获得巨大的科技和经济利益。具备条件参加建设地角逐的只有日本和代表欧盟的法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技术性的选址问题,却因为美法在

伊拉克问题等政治上的纷争而闹得沸沸扬扬。从2003年开始,美国明确支持日本为反应堆建设地,欧盟和法国则寸步不让。

  争论可能使国际热核计划再度面临夭折。所幸的是,随着世界政治气候的变化,日本主要支持者美国的态度逐渐暧昧。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日本在得到欧盟方面承诺可以10%的投资获得20%承包合同以及更多就业岗位的交易条件下,半推半就地放弃了选址竞争。

  根据计划,ITER将于2015年前全部建成。在法国卡达拉舍这个集聚全世界热核聚变领域多达数万名顶级科学家的总部,10%的科研人员都将是中国人。他们将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按照达成的方案,欧盟将负责ITER建造经费的40%,法国作为项目建设地负担10%;其余50%由其他5国均摊。在这个国际合作项目之下,每个成员都享有均等权利,也就是说,中国可以用10%的投入分享到ITER全部

知识产权和科技及商业利益。

本报记者 张向永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