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农业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毕美家

  目前,从全国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明显滞后,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现代农业制度。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其意义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推动农业发展始终进行着积极而又艰苦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的完成相继建立起了现代农业,其主要标志是:运用整套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运用农业机械、电力代替手工工具和人力、畜力;依托化学工业,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施用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制品;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发展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发展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农业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趋于科学、合理。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经济效益,扩大了农产品供给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在三个不同时期提出建设现代农业问题。一是建国初期,国家在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中,学习借鉴苏联模式,提出了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内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再次提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但这次目标内涵有了很大拓展和深化,即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展、延伸到了建立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变化,以及对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家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新一轮思考。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农业现代化应包括六个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和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上述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从内涵上表现出由狭义转向宽领域、由单一目标转向多重复合目标的大趋势。

  建立现代农业制度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因此,它必然要求有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如果只有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经济社会制度的现代化,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桎梏,阻碍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现代农业制度,就是适应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的总和,具体说就是土地制度、生产经营和组织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集合。

  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上,所走过的道路是相同或相似的。

  首先,现代农业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在一战期间,英国就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并建立了一大批农场;早在1913年-1945年,德国就在农村推行“小土地所有制”,

二战以后,实行土地整治、改善农业结构,将零星土地连接成片,以低息贷款鼓励农户购买相邻地块,促进农户规模升级;美国实行的也是土地私有化农场经营。姑且不论这些国家的土地所有制性质,仅从土地制度上分析,它客观上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稳定而又完善的土地制度。

  其次,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合作制基础之上的。合作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从1844年以英国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合作社,到现在已经历了160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对合作社一定形式的干预和支持,保护了中小农业经营者的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现代农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上的。发达国家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推进,实行了农业专业化生产,逐步萌芽了农业服务活动,进而形成了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逐步扩展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连成一体,发展成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因素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我国继家庭承包经营、税费改革之后,目前已进入第三步改革即综合改革阶段。温家宝总理指出,第三步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因此,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起步阶段,就应不失时机地着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制度。

  实施集成创新,

  加快现代农业制度建设

  我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只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加以集成创新,就能勾勒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架构。

  (一)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架构

  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农户实行合作制和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等三个核心内容。

  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农村土地使用权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固定下来,是我国农业现行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这个基础不能动摇。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仍须推进改革。基本取向是,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出让机制,依法规定流转和出让的形式、时限及其收回,同时,依法设置条件,允许土地使用权拍卖。为此,要逐步建立起民办公助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评估和拍卖机制。

  农户实行合作制。合作制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成熟的一种农业经营制度,其优越性主要在于:在不影响家庭财产权的前提下,能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组织起来,实现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把合作制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项基本制度,依法确定下来。

  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这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来的。从西方来看,由于其有着上百年的合作历史,农户素质也高,其走过的基本路径是“农户+合作社+公司”。也就是农户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又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或公司,有些国家的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组织。而我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合作组织发展时间短,农户素质不高,完全靠农户自发组织起来的较少,许多情况是在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起初采取“公司+农户”形式,随着公司的发展,它无力与千家万户打交道,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在政府引导下,它也很乐意地推动农户实行联合。这样,就形成了与西方完全相反的路径:“公司+合作社+农户”。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现代农业制度的支撑体系

  在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从世界来看,没有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和保险,建设现代农业将面临诸多困难。道理很简单,国家的金融保险开展的服务往往不尽如人意,商业性金融保险不愿到农村服务。最佳途径就是在国家扶持下建立农民合作金融和保险。

  二是构建现代农技服务体系。按照国务院要求,改革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逐步建立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完善科研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科研机构由科研型向科技服务型转变,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果引进与消化吸收、科技咨询与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是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围绕建设大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建设多种所有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功能消费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特别是要搞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保证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畅通。

  四是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我国享有WTO“黄箱”、“绿箱”政策的空间比较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政策补贴体制和机制,以保证我国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五是构建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现代农业发展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实施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从农田环境、物质投入、生产操作到产品加工实行全程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行耕作制度、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开发生物质

能源,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要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加强农民继续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一技一训”等;以培养农村经济“领头羊”为重点,加大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壮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保障。要立足于从根本上减少农民。要建立农民转移培训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为城市工业化输送产业大军。要推进劳动力市场创新,破除地区封锁,消除保护主义,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改革城乡分割的身份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流动,加快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作者为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