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读者来信:“特殊车间”推广应当缓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09:27 金羊网-新快报

  ■燎原

  据报道,东莞市某镇劳动部门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在该镇设立适合本地居民作业习惯的“特殊车间”,为本地居民就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今已有91名本地居民在这个车间工作。据称,如果试行成功,条件成熟,将会在17个村推行。但凡事均有利弊,愚以为,“特殊车间”推广应缓行。

  有调查显示,东莞市有近10万人自愿失业,其中大都是家境富裕且能享受集体分红的人。为鼓励和促进本地人充分就业,东莞做了大量工作:由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连续实施5年,共50亿元来扶持和培训农民,帮助本地青年大胆创业,以促进本地人的充分就业,使东莞成为创业型城市。

  本地人就业“特殊车间”,也可以看作是本地人就业“利好”的一项。在“特殊车间”报道中,谈到“特殊车间”实现了“三赢”: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问题;解决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村民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愚以为,表面上看是实现了“三赢”,但问题也不少,“特殊车间”推广应当缓行。原因如下:

  首先,“特殊车间”不利于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发展。从行政组织学的角度来说,企业的组织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不是单调的统一的。报道显示,这91名本地居民一般都是女性,年龄在30—55岁之间。企业对社会负责、为政府分忧的途径很多,绝对不能牺牲企业的行政组织架构或发展来承担本是政府承担的责任。

  其次,“特殊车间”不利于本地人与外来工的文化交融。融合是主流、是方向也是趋势。因此,暂时的阵痛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封闭自我,躲到封闭的特殊车间内。

  再次,解决招工难的问题靠什么解决?报道提到“特殊车间”的“三赢”之一是,“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问题,利于完成生产任务”。在此,笔者无欲多提,据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广东2007年,毕业生增加22%,而需求量降低22%。而相对高层次的人才尚且如此,每年涌进

东莞的外来工更是如潮涌动。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人,而是我们怎么留人的问题?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或是事业留人?

  愚以为,重视外来工,并不是否定本地人,企业的运作应该是远离公权而进行市场化的管理与操作。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