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致富“金豆豆”污染生态“救命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07:52 经济参考报

  在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经流淌着一条被称为“救命水”的河流——清水河,还有着一种被老百姓视为“金豆豆”的农产品——马铃薯。十几年来,一条从种植、销售到深加工环环相扣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马铃薯加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却让清水河变成了“臭水河”。

  河上形成千米白色泡沫带

  

致富“金豆豆”污染生态“救命水”

  西海固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很发达。经济参考报资料照片

  

致富“金豆豆”污染生态“救命水”

  清水河上漂浮着一层白色污染物。经济参考报资料照片 清水河发源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黑刺沟,流经海原、同心两县,由中宁县境内汇入黄河,全长180多公里,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

  一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使宁夏骤然降温,记者冒雨赶到位于清水河上游的沈家河水库。站在水库大坝上,记者看到一股股卷着白色泡沫的黑水不断从上游漂来,最终汇集在1000多米长的大坝前,并合拢成一米多宽、1000多米长的白色泡沫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恶臭味,记者注意到,水库周围的水草全都过早地枯萎了。

  据沈家河水利管理所所长马秉朝介绍,1959年10月竣工的沈家河水库,目前有效库容2385万立方米,实际灌溉面积大约一万亩左右。近年来,水质污染问题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成了水利管理所的头等大事。

  “水库的水变臭了,鱼都死光了,农民说啥也不愿意喝这里的水。可是打机井灌溉土地又会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水质越来越差,许多地方的水开始变成苦咸水,用这些水浇灌农作物,土地也逐渐盐碱化了。”马秉朝心痛地告诉记者。

  靠近水库的固原市头营镇马园村50多岁的村民老哈告诉记者,以前沈家河水库里有不少鲫鱼和鲤鱼,大的有二三十斤重,村民们常在里面捕鱼,水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鸟;自从淀粉厂和造纸厂的污水排到水库后,水库里的鱼就慢慢死光了,水鸟也不见了踪影。“水库里的水只能勉强用于浇灌玉米小麦,要是浇种胡麻和辣椒等蔬菜,就会有大量苗子死掉。”

  马园村村民马振芳也告诉记者,“村里的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井水烧开后,上面飘着白色的泡沫。倒在碗里,有一层沉淀物,喝到嘴里又苦又涩,时间长了,就会头痛、恶心、肚子痛。”

  在固原市环保局采访时,记者看到了一份有关固原市主要河流、水库水质的专项监测报告,其中的判断印证了村民的反映——“清水河沈家河、四营等水库及其上游河段,西吉县葫芦河夏寨水库、隆德渝河、彭阳茹河、店洼水库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恶化,水环境质量下降,这些地区的水质均为劣五类以下……清水河市区段主要污染物超标50多倍,沈家河水库主要污染物超标10多倍。”

  污染源竟是致富“金豆豆”

  而造成清水河污染的主要原因,竟是农民赖以致富的“金豆豆”马铃薯。

  固原市所在的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超过1600毫米。许多地方严重缺水,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36立方米,比联合国规定的极端缺水地区人均占有量还低164立方米。同时,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总水量不到3亿立方米。“有水一片绿洲,干旱人禽争水”是当地的真实写照。水在当地群众心中就是“救命水”。

  可是被当地群众视为致富“金豆豆”的马铃薯,又离不开水的支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发现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和旱耕地的土壤条件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曾是最不稀罕、最不值钱的土豆,逐渐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2004年固原市农民仅销售马铃薯的纯收入就达2.98亿元。

  目前,马铃薯已经成为当地种植业经济收入最高的作物,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马铃薯。据了解,固原市全年加工马铃薯超过80万吨,生产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品超过10万吨,马铃薯的产值在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均达到了20%以上。

  除了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当地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固原市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吸纳劳动力1.5万人,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许多农民靠种植、出售马铃薯的收入买上了农用车,盖上了新房,并添置了家用电器。

  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固原市环保局副局长叶佩清告诉记者,当地淀粉生产企业绝大部分生产工艺落后,耗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又没有废水处理设施,废水严重超标排放,因此成为西海固地区地表水体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到2004年,固原的鲜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60多万亩,年产鲜薯100多万吨,形成淀粉加工企业和“三粉”生产作坊近3000家。每年加工用水30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采用地下水。经过政府有关部门两年多的环境治理,当地已有五六百家淀粉加工企业先后停产,并最终被淘汰出局。目前设计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以及一些“三粉”加工企业共有74家,其中52家大型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全旋流工艺改造,使废水排放量减少了2/3。

  即便如此,上千家作坊式的小型淀粉加工企业仍然没有达标的废水处理设施,尤其是那些采用传统的淀粉池工艺生产粗淀粉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工艺简单、落后,虽然淀粉提取率仅为13%,但加工一吨粗淀粉却用水40吨。一家企业每年排放的废水就有200多万吨。

  叶佩清说,马铃薯淀粉废水是有毒无害,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水中,可通过微生物化学作用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氧气。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缺氧而发黑发臭,从而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高投资使企业望而生畏

  “淀粉加工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需要一个过程,因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布局分散,排放不集中,废水处理成本高,因此治理难度较大,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叶佩清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处理马铃薯加工废水最好的办法就是生化处理法,但这种方法要求水温达到15摄氏度以上,而固原市的马铃薯加工期在初冬才开始,水温根本无法达到要求。而且当地绝大多数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在资金、技术上都存在一定困难。

  六盘山淀粉公司是固原市原州区的一家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龙头企业。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可加工三万多吨马铃薯,为了减少污水排放量,已经投资建成了蛋白液沉淀池和洗涤水循环池等设施。

  为了进一步解决废水污染的难题,他们已经进行了全旋流生产工艺的改造,并与宁夏环境科学设计院和北京纬纶公司达成协议,对加工淀粉产生的废水进行全面处理。但预计460多万元的工程总投资,使这个计划搁浅,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六盘山淀粉公司同处原州区的另外一家淀粉加工企业经理老赵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2002年就完成了半旋流生产工艺改造,当时主要是考虑到节水问题才上的这个工艺,因为改造后能节约近一半的水,也意味着能省下不少水费。不过当时我们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共投入了40多万元,相当于三年的利润。”

  原本以为经过技术改造可以躲过环保局的罚单,没想到2003年以后,固原市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家企业只能将半旋流工艺改成全旋流工艺。结果,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三倍多,而且每吨淀粉的耗水量仅为最初改造时的1/3,淀粉提取率也从10吨马铃薯加工一吨淀粉提高到7吨马铃薯加工一吨淀粉,排污量更是大幅减少。

  “工艺改造可以给企业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可为什么很少有企业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呢?”面对记者的不解,赵经理坦承:“就是没钱!”据赵经理介绍,进行全旋流工艺改造需要投入300多万元,可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资金。迫于无奈,他向高利贷借了200万元。“我们企业每年的销售额才400多万元,利润也就30多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还清这些钱,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赵经理说,“一般企业不愿意冒这么大风险,而高利贷方面也担心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

  可能导致黄河水体遭受污染

  如何解决生态“救命水”与致富“金豆豆”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面对这种“两难”困境,固原市政府开始多管齐下,寻求“突围”。

  据记者调查了解,由于固原淀粉加工废水主要是马铃薯清洗废水和加工工艺废水构成,其中清洗废水占70%以上,因此固原市决定先在未建废水沉淀池的淀粉企业中修建砼结构的废水沉淀池,之后在300吨以下淀粉企业和“三粉”加工中推广修建。并对加工精淀粉1000吨中的74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欧洲最先进的全旋流生产工艺。

  叶佩清说,淀粉加工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污染严重的是加工工艺废水,占废水总排放量的30%。通过改造能使淀粉加工中废水排放量减少2/3和1/2,即全市每年生产期减少废水排放80万吨、COD排放量1000吨,大大减轻环境污染。

  记者了解到,西吉大庄淀粉厂、原州区黄铎堡几家淀粉厂多年来用淀粉废水进行农田和果园冬灌的实践,对土壤有一定改良,粮食、水果增产明显。因此将淀粉废水用于农田、树木灌溉列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推广,就可以达到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一位在当地检查环保工作的副主任说,固原地区的淀粉加工企业的污水处理措施如不尽快跟上,不仅会污染清水河,也会由此导致黄河水体遭受污染。因此,应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重,淀粉加工企业应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争取做到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两方面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王莉 武勇 毛海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