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黄河源头第一县的变迁(三江源启示录 (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风光。

  仝 江摄日前,记者到“万里黄河第一县”青海玛多县采访。在黄河源头鄂陵湖附近,长期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顿珠指着紧贴地皮的小草,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这里的草比前两年长得好了不少,草密了、高了,露的沙土少了。”

  “30多年前,这里的草长得很高。我骑着马放牧,草可以刮到马肚子、马靴。”顿珠回忆起当年玛多县水丰草美的情形。据了解,玛多县城在1975年曾因为黄河水太多搬过一次家,当时县城周围都是湿地。当地干部这样形容,早上一觉醒来,说不定就会满屋子河水泛滥,鞋子四处漂浮。

  重温饱忽视环保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上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使草地退化,湖泊干涸

  玛多平均海拔达4300米以上,黄河源头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县境350公里,境内多沼泽湿地,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达4000多个,素有高原“千湖之县”的美誉。

  当地一位参加三江源保护工作的同志介绍,当时三江源生态环境之好让人们忘了保护它的必要性,为了让牧民过上温饱生活而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而发展畜牧业通常的做法就是扩大畜牧业规模。

  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玛多县的牲畜曾多达67.7万头。这让人口不过1万人的玛多县成为当时人均收入全国最高的县,但过度放牧现象已初见端倪。调查结果显示:1973年,玛多县退化草场面积506.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17.1%。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依然喊得震天响。一时间,密密麻麻的牛羊遍布玛多草原,人们在享用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日削月割地侵蚀着生态。牲畜多了,新的矛盾出现:人不够用了!就引外地人来发展畜牧业。这样一来人口、牛羊数量不断增多,草原厚度不断下降,直至只剩草根贴着地面。

  与此同时,老天也开始“变脸”。近半个世纪来的全球变暖趋势让玛多气温越来越高,降水越来越少;而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已“无力”涵养黄河源头的水土。

  同时,玛多县境内有个金矿,淘金者一直开挖到1998年,将草山翻了个底朝天;价格年年上升的冬虫夏草,吸引上万人拿着刀具在一座座山上捣鼓,对自然掠夺性开采。人们大肆捕杀狐狸、老鹰等草原田鼠的天敌,狐狸、老鹰没了踪迹,鼠害迅速蔓延,逐渐成为破坏草场的“主力军”。

  在“人祸”与“天灾”共同作用下,玛多县生态急剧恶化:近70%草地退化,超过65%的草地鼠虫害严重,沙漠化土地1176.2万亩,一度有2800多个大小湖泊干涸,湿地面积也在逐年萎缩,十几年来黄河也持续断流。

  没环保也丢了温饱

  草场退化,使牲畜存栏数急剧下降,大量牧民不得不远走他乡

  生态环境恶化给牧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恶果逐渐开始显现。1997年后,牧草返青期持续推迟。过去,草在4月中旬可以返青,到9月甚至10月还是绿的。现在得到6月底才能返青。牧草匮乏,牛羊没草吃,直接导致母畜怀胎率低,畜牧业生产遭受灾害性的打击。

  “老鼠不喜欢潮湿,喜欢生活在草长得低矮的草场,有利于它躲避天敌。退化、干旱的草场正好适合老鼠的生存,老鼠多了起来,专吃草籽和草根,几乎把全县草地啃光了,牛羊无草可吃,我们不走也没办法。”2004年从玛多县搬迁到大武镇移民新村的牧民万玛很无奈地说。十几年前,他家有300多头(只)牛羊,曾经过着既“温”又“饱”的生活。由于草场退化,家里不得不一再减少牛羊数量,搬迁前,家里70多头(只)牛羊已很难养活。

  “原来大约25亩草场的草就够养一只羊,现在六七十亩草场养一只羊都很困难。”玛多县委宣传部干部钱卓玛深有感触地说。

  曾经引以为荣、投资近亿元的黄河源头第一座水电站2001年底开始发电,结束了玛多县无电的历史。但受连年干旱、黄河众多支流干涸等因素影响,水电站的发电基本时断时续。

  降雨量一年年减少,气温一天天升高,风沙一天天变大,自然灾害日渐频繁。生态环境恶化逼迫玛多“压缩”牛羊数量,截至2005年底,玛多县牲畜存栏数降到18.6万,仅相当于最高峰的1/4。

  当地一位干部说:“当时发展畜牧业时,只考虑了解决老百姓温饱,考虑了眼前利益;没想到环保、可持续发展,才造成恶果。”

  沉重的代价让玛多县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玛多县实施了封山育林与人工育林相结合、人工灭鼠与招鹰灭鼠相结合、退牧还草和禁牧搬迁等工程。截至目前,玛多县已完成围栏封育23.5万亩。

  在玛多县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鄂陵湖的水涨了,草长高了、密了,野生动物多了,黄河源水电站又开始发电了。

  “中华水塔”三江源(新闻背景)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近年来,该地区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湖泊干涸,生态形势严峻。

  2005年8月,国家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

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本报记者 刘鑫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