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红嘴巨变缘于工业化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吉林“红嘴现象”调查(上)■本报记者张迎新

  不久前,中共吉林省委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一个既不沿江又不靠海的北方小屯,27年间从贫穷落后的生产小队发展成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吉林红嘴集团,并实现了“农村由贫穷落后的破旧村落向文明开放的城市化社区,农业由传统单一种植业向现代农业和现代加工业,农民由以农为业的劳动者向以工业为主的当代产业工人、现代企业管理者和城市市民”的历史性转变。

  2005年,该集团总资产达到44亿元,固定资产30亿元,工业总产值5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2.02亿元,多年累计上缴国家税金超过10亿元。红嘴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奥秘何在?日前,本报记者带着疑问深入到当地调查采访。

  办工业淘到了第一桶金

  “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牲畜没饲草,家家缺粮吃”,这是改革开放前红嘴的真实写照,而今村里宽敞笔直的马路纵横交错,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的一排排楼房、

别墅错落有致,一座座花园般的现代化企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里的村民全部住进窗明几净的楼房,老人按月领取
养老金
,孩子上学有班车接送;这里的家庭一半以上有电脑,平均每三户人家就有一台轿车。

  红嘴集团总裁卢志民告诉记者,27年来,红嘴更名三次。1979年时叫“四平市条子河公社红嘴大队第二生产小队”,1984年改成“四平市红嘴农工商联合公司”,1994年变成“四平市红嘴集团总公司”。每次更名都是一次凤凰涅般的嬗变,其主线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

  据调查,当年的红嘴二队,有750口人,800亩耕地,人均不足1亩1分地。1971年,卢志民第一次出任生产队长,面对产业单一、人多地少的矛盾,他认定了一个理儿,要过好日子就得发展工副业。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早期萌动的工业悟觉,促使他冒着风险组成了副业队,拴三挂马车进城“拉脚”。这样做的结果是,工作组进村,卢志民被打成“最年轻的走资派”,在“牛棚”里关了100多天。

  1978年,卢志民再次出任生产队长,他兴工致富的信念更加坚定,从100元起家,开始兴办翻砂厂,当年获利7.2万元,淘到了第一桶金,迈出了兴办工业的第一步。

  向办大工业的战略性转移

  兴办工业使红嘴农民尝到了甜头,1980年代中期他们开始大办工业,先后建起了轧钢厂、啤酒厂。当年办啤酒厂时困难重重,几十道审批手续,数不清的关关卡卡,没有难倒红嘴村农民。基本建设建到一半时被勒令停工,卢志民硬着头皮叩开了市委书记家的大门,书记了解情况后,力排众议,才使工程恢复施工。投产之后到市场销售,有的部门以种种借口要处以6倍金额的罚款,啤酒厂再次陷入绝境。红嘴人四处奔走呼吁,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委书记专程到红嘴调研,明确提出要支持红嘴兴办工业,问题才得以解决。

  进入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红嘴人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开始了从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的战略性转移。经过认真思索和谨慎抉择,红嘴人提出了“组建大集团、培育大公司、主攻大项目、进军大市场”的发展战略。1994年到2000年,他们先后形成了30万吨炼钢、30万吨轧钢、30万吨啤酒、10万吨饮料的生产能力。到2005年,形成50万吨啤酒、50万吨饮料、50万吨粮油加工和1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我们的目光,如果仅仅局限在红嘴原来生产小队的范围上,就会发现,这里的农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的800亩耕地差不多都用在建设企业和公用设施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已不复存在。

  但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红嘴事业在整个“三农”工作大格局中的作用上,就会感到红嘴的成功实践诠释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战略思想。

  在红嘴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差不多占一半,年转化粮食120万吨,带动了16万农户和相当于一个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吸纳农民5400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民大幅度增收,每个农民年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今年又兼并了临近的红嘴村第三生产小队,170户农户加入红嘴集团。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围绕农业办工业,靠工业发展带动、支持农业,是红嘴事业的一个鲜明特色。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