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跨国巨头危机公关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 15:11 第一财经日报

  2005年,一长串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遇上了麻烦,雀巢、肯德基、立顿、亨氏、高露洁、卡夫、哈根达斯、强生、SK-Ⅱ……一系列鲜亮夺目的名字一度被蒙上了一层阴霾。

  有人把2005年称作跨国公司的公关危机年,也有人称之为危机公关年。顺序一换,其立意迥然不同。前者表现出困顿,后者则展示出积极的姿态。

  实际上,在一家公司里,危机可能会潜伏在多个部门,而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公关部门则首当其冲,成了焦点所在,对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就形成了公关危机,企业形象、品牌价值和公司的销售业绩都难免会随之受累,还可能产生同业株连。《菜根谭》中有句话,“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对于公关危机而言,倒也不失某种寓意。

  当然,经历了危机的涅槃,有些公司也许会飞升到更为高远的境界。

  “危机公关”小议

  2005年新年伊始,可谓跨国公司的“多事之春”,各种负面消息被纷纷踢爆,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激论和探查,这场喧嚣一直延续到炎夏,才渐渐归于沉寂。

  层出不穷、夺人眼球的事件,不免令我们生出无限的失落和疑窦,这些拥有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到底是怎么了?说起来,创建一个能令消费者信任拥戴的品牌本是百年大计,顾客对产品的认知、接受和忠诚往往附丽于品牌自身,这些公司也理应珍重芳姿,谨慎前行,既出于对顾客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爱护。而今面对这样的现实,令人忽然感觉有些无所归依,就好像掀起华贵的面纱,却出乎意料地发现面纱背后是一张并不美好的、有明显瑕疵的脸。

  危机总是难免的,多数大型跨国公司经历了国际市场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培养了相当的危机意识和化解预案,因而相对拥有一份闲庭信步的从容,解决方式和实施步骤也比较成熟圆满。但细细看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危机公关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缺憾和短板,可为后事之师。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曾用一句话概括危机处理的经验:“说真话,马上说。”不过在现实中,许多公司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公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经验不足,危机意识淡薄,丧失了危机公关的最佳时机,还往往左顾右盼,并不愿以诚恳的态度承担责任。比如,某奶粉公司5月25日被披露“金牌成长3+奶粉”碘超标之后,公司第二天发布声明,称公司碘检测结果符合《国际幼儿奶粉食品标准》,27日对问题产品撤柜,又称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儿童碘摄入量的安全上限为每日800微克等等。直到28日,才正式对外公布出现碘超标质量问题的奶粉批次,但仍然拒绝透露具体生产数量及销往哪些市场。在此过程中,只是对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表示道歉。2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某某公司早知奶粉有问题》。对这个公司来说,这场公关战役实在是战果不佳,一定程度上,态度可能决定一切。

  在应对一些技术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时,一些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待商榷。例如某

  

化妆品涉嫌含腐蚀成分的说法,需要由权威部门或医学部门出示试验证明,而该公司搬出产品代言人香港明星刘嘉玲进行声援,在这一点上是明显缺乏公信力的,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推波助澜。有业内意见认为,在权威部门给该化妆品做出结论之前,商家应该暂停销售该产品,以显示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在“涉红”事件的后期,某食品企业成功转移了媒体的注意力,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对“

苏丹红一号”来源的关注,并表示积极配合调查,此举是业界公认为一着妙棋,不过细究之下不难想到,把产品中含“苏丹红”的原因归咎于供应商只是推卸责任,因为供应商管理原本就是公司品牌价值无可推托的一部分,该公司在这一点上恐怕还是难辞其咎。

  审视跨国公司危机公关事件大量涌现的原因,除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公关危机管理中存在惯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对中国消费者的轻视和淡漠。

  公关业内短板

  在面临危机事件的处理时,危机公关起到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也最能验证公关部门的实力,因为情况紧急,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既快又准地制定策略,运用有效的对话通道和沟通手段,影响关键人物的态度,改变人们的认识,实属不易。虽然危机的产生和处理涉及到不止一个部门,但有一点是公关从业人员无可回避的,就是他们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质。

  真正意义上的公关是舶来品,伴随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过十年左右。在中国,整个公关行业还不成熟,总体而言,从业人员经验匮乏,技能素质不够专业也不全面。此外,公关的真正含义很深,绝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要求,还包含多元的文化方面的摩擦融合,后者往往带来更大的挑战。比如业内人士曾专门指出,西方人表述观点和立场时,非常习惯于声明、照会之类的公文,但中国的顾客就会觉得官腔十足,由此引起反感甚至对抗,因而在中国的沟通要更加注意增强亲和感。

  有很多时候,跨国公司高层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在特定事件上的认识与公众的理解差异很大,有时也会导致在公关层面上给公众留下负面印象,令公众感觉他们不负责任,甚至歧视中国消费者。有些公司多由外籍人士担任公关策略层面的负责人,由于语言、经济和文化的差异,他们对危机的敏感度不够,而本土工作人员又缺乏危机处理的经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危机真空。

  有些公关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比如雀巢公司的公关危机中,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工作人员的外在表现缺乏诚恳的态度,还先后三次中断采访,一味沉默,回答时不着边际,没有表现出为消费者负责的价值观,这都破坏了公司的形象。

  前文中提到的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他还有一句名言是许多公关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

  危机公关在中国,依然任重道远。(本报记者 范松璐 发自上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