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政部正名 民安曲线回归中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16:35 21世纪经济报道

  

财政部正名 民安曲线回归中资

  本报记者王小明深圳报道

  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民安中国”)北上的步伐骤然加速。

  11月16日,民安中国借广东分公司成立之机,高调宣布改制成功。此前3天,中国保监会刚刚批复了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下称“香港民安”)筹建北京分公司的请求。

  这距6月13日中国保监会宣布民安中国作为中资公司管理不过5个月时间。

  而另一家与昔日的民安中国同样面临“外资身份”的国有全资控股保险公司———中银保险,还在为早日回流努力。

  民安回流路线解密

  2005年岁末,民安中国向中国保监会申请设立香港分公司,并要求将注册资本由2亿港币增至3亿港币。两项申请均在2006年初得到了中国保监会的批复。

  民安中国(当时还是香港民安深圳分公司)的此番动作,正是其在2006年间不断传出变革消息的先兆。

  实际上,民安保险并非近几年外资保险公司“入华潮”中出现的新面孔。

  早在1982年1月,香港民安便经当时总领全部金融业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深圳分公司,被允许经营国内一切非人寿保险业务。

  由于进入时机较早,民安中国并未遭遇如其他外资公司不能经营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苦恼。但今年7月交强险出台后,民安中国因为“非中资身份”,面临内地车险业务被割裂的局面。

  于是,“争取在交强险出台前,证明自己的真正中资身份成为我们改建过程中另一项重要的议题。”民安中国一位核心人士透露。

  2006年1月11日,民安中国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正式注册登记,这标志着“分改子”改制的阶段性成功。

  实际上,民安中国回归中资最终通过财政部渠道曲线完成。

  岁末年初,民安中国的终极母公司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向财政部提出申请,列及中保集团、香港民安与民安中国之间的股权联系及演变历程,要求财政部确认民安中国的国有股权。5月16日,财政部批复确认了香港民安与民安中国属于国有独资公司企业性质。

  基于财政部的批复证明函,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向保监会提出确认民安中国的中资公司身份并按照中资公司进行监管的申请。

  6月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民安中国办理《经营保险业许可证》的变更手续,称“民安中国为国有独资公司,作为中资保险公司管理”。

  就在次日,保监会再度发文批复民安中国《关于申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经营资格的请示》,核准其“经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资格”。

  至此,民安中国完成全部回流历程。

  中银保险,下一个回归者?

  “但近几个月来,有一些客户因为我们的改变身份而显露出疏远的趋势。”民安中国深圳分公司一位中层人士透露,“他们担心我们的规则产生变化,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说服客户。”

  他说,民安中国在深圳的不少客户来自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等外资银行的贷款客户。但近来他发现,这些银行在深圳与民安中国间的互动不如在香港那样强烈了,“他们与美亚、平安的合作在加强”。

  深圳保险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3个季度,民安中国总保费1.7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36%。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科目出现了27.4%的负增长。在深圳具有传统优势的企财险领域,也以2.47%的增幅明显低于深圳企财险市场15.97%的增速。

  尽管回流中资可能利弊皆存,但对于与昔日的民安中国有类似背景的中银保险来说,回流是给业绩带来快速提升的关键。

  由于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较晚,中银保险未如民安中国获得车险资格。失去了这一增加规模的最佳渠道,中银保险业务增长缓慢。同样来自深圳市场2006年前3季度数据显示,中银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1618万元,是当地的市场份额最小的产险公司(仅0.37%)。

  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依循民安中国的回流路线,已经完成“分改子”改建的中银保险,可以完全通过终极母公司中国银行向财政部提出类似申请,证明自身与其母公司香港中银集团保险公司的中资身份。

  “但如此一来,也同样证明了中银保险的银行系身份。”该人士认为,尽管今年国家出台了保险公司参股银行的相关办法,但银行参股保险公司的相关文件却始终没有消息。

  “或许,中银保险只是在等待那纸文件出台的时机。”该人士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