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银行业需要全面“健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16:23 21世纪经济报道

  社评

  日前,国务院宣布于12月11日起实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兑现中国入世五年后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承诺。同一天,沪深港中资银行股4只A股、3只H股创出新高,中国银行(SH.601988)甚至一度触及涨停。虽然两者或许只是时间巧合,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是投资者对中资银行业的未来深具信心。

  《条例》最核心的规定即是,今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可以注册为子公司,开展人民币零售、银行卡等业务,并由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负责监管,从而实现了内外资银行公平竞争。不进行转制的外国银行分行,《条例》将其经营范围规定为外汇业务以及除了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允许其吸收中国境内公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正在上海访问的香港银行业公会会员银行汇丰、渣打等银行,当天即宣布将为其在内地的分行注册为法人银行。

  无独有偶,16日晚间,广发行与国内外投资者团队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其中花旗集团拟持广发行20%股权。据银监会官员称,在已有《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基础上,政府正在对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问题进行新的研究。现行规定,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的股份比例不能超过25%,单一外资机构入股比例不能超过20%。

  有序开放的中国金融业截至2005年底,已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机构,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计67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约占银行总资本的15%。

  国内消费者当然欢迎更多优秀的外资银行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但是,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面临着“与狼共舞”的挑战。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中资银行70%到80%的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利率市场的波动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大,而外资银行的收入已多元化,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相对较小。目前,非利息收入占美国银行收入约45%、欧洲为38%、香港地区达32%,但中国大陆则仍不到10%。外资银行在中国度过几年的摸索期,完成了从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竞争实力大为增强。而中资银行正处于改革中,存款也受到股市、基金等行业以及调控的影响,混业经营在国内又受到法律限制,内部存在治理压力,外部突破也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国际上通常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存在“摘樱桃”的现象,即抢走高端客户,而目前的外资银行也正是大部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其次,由于国有

商业银行上市后,实行裁员、收缩战线等提高效率的措施,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农民贷款难,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高端客户的争夺中,强化了这一趋势,令国内支持个人创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受到影响。因此,在开放的同时,政府应该发展区域性的股份制的或者合作制的小型金融企业,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美国有两万多个小型金融机构,德国平均每70个人就有一个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对于民营资本与外资平等参股国有银行以及放开私营商业银行准入的声音不断,希望在这些方面也有所突破。

  最后,中资银行与外国银行其实存在两个战场的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中国正掀起对外投资热以及贸易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现在只能忙于“健身”以强化在国内的地位。而全球范围内业务的扩展需要更多的网点和人才,这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是一个巨大挑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