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珠小珠落玉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9日 14:41 经济观察报

  黄荭/文

  每年法国夏秋书潮的热浪(今年有689本新书上市,其中法国小说482本,处女作105本)过后,便是各大文学奖项紧锣密鼓的评选。今年最大的亮点无疑是39岁的美国作家乔纳森·利特尔(Jonathan Littell)和他直接用法语写就的厚达902页的《仁慈者》(Les Bienveillantes)。

  低调的“双冠王”

  两个多月前,文学界没有人知道利特尔的名字,但两个多月后的今天,他成了世界文坛最耀眼的新星。10月26日,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颁给利特尔的处女作《仁慈者》。11月6日,此书以7票对3票毫无悬念地摘取法国文学奖的桂冠——龚古尔奖。该书今年8月21日由伽利马出版社推出,很快就卖掉25万册。还是出版商安托万·伽利马务实:“获悉该书夺冠,从今天开始将加印15万册,可惜库存的纸只够印9万册的。”

  面对如此殊荣,利特尔的反应显得非常淡然,龚古尔奖颁奖当天,他和妻儿留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家中。是他的出版商安托万赶到德鲁昂饭店,宣读了作家传真过来的一封短信:“我对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评委会充满了敬意,我不希望我的缺席会引起什么误会。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为了写这本书,我在封闭和沉寂的状态中工作多年,这已经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状态。我不想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今天不能到场的原因。”安托万还说:“他不需要广告,一方面是出于腼腆,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认为文学不是作秀,重要的是书本身。” 的确,在获奖之前利特尔只接受了很少的几个采访,他本人也表示对文学奖兴趣不大。“能获奖他感到很幸福,他享用它就像享用上好的面包一样。”只是这样的面包,很少有人能用平常心去品味。掉了馅饼下来,只当作没看见,调子虽低,终究姿态还是高的。

  利特尔1967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祖籍波兰的犹太家庭,父亲罗伯特是记者和畅销间谍小说作家。利特尔3岁随家人来法国生活并于1985年在巴黎费纳隆中学通过了会考,随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艺术和文学。但对遭受战祸的民众的关注让利特尔走出大学的校门转而投身国际人道援助组织的“反饥饿行动”(ACF)。15年间,他的行踪遍及巴尔干、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车臣、阿富汗和一些非洲国家。2001年1月他决定停下一切,着手写作一本15年来一直想写的书。“我等待时机。我累坏了。我刚在车臣呆了15个月。”这本书就是《仁慈者》,通过一名毫无悔意的前纳粹军官马科斯·奥(Max Aue)的内心独白,记录了纳粹在二战东线战场迫害反抗者和犹太人的暴行。这名军官在回忆录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所做的一切,我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后果。不管让人多么难受,多么痛苦,我的义务就是服从和执行。” 这名军官和书中的其他人物多数是虚构的,但军官叙述的暴行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这部小说,利特尔花了两年时间走访了乌克兰和波兰的二战东线战场,收集了很多史料。有书评认为,作者通过主人公清醒冷酷的目光,尝试去阐释、去理解死亡执行者的暴行本身和人类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浩劫只有一次,但刽子手却历来都有。书名“仁慈者”源于希腊神话,传说人们出于对欧墨尼得斯(Euménides)——复仇(迫害)三女神的惧怕和敬畏,委婉地称呼她们为“仁慈者”。

  之所以选择用法语写作是因为利特尔在法国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他曾两次申请加入法国籍,却因为一些行政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被拒绝。“在我20岁还是孩子的时候发表过一本糟糕的科幻小说。”他在最近来巴黎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的时候透露说。他此次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法语来写作,是因为他认为法语和他的文学素养更加接近。“我一直是手写进行创作的”,开始写《仁慈者》的时候,“我想大概要写到600页左右”,但写完发现过了900页。“我以为我的书能卖掉3000册”,利特尔一直是低调和冷静的,“书我一旦写完就结束了。它就是摆在桌上的东西,人们想拿它怎样就怎样。”

  费米娜奖:

  南希·豫东和《断线》

  10月30日,另一文学大奖费米娜奖颁给加拿大裔的法语女作家南希·豫东(Nancy Huston)的小说《断线》(Lignes De Faille,南方出版社)。经历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写了11本小说才让南希·豫东最终问鼎成功也算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早在1981年,豫东的处女作《戈德堡变奏曲》(Les Variations Goldberg)就曾参加当年该奖的角逐。《黑暗的工具》(Instrument Des Ténèbres)1996年再度错失费米娜奖,但荣获当年的龚古尔中学生奖。2001年,豫东的《多尔斯·阿哥尼亚》(Dolce Agonia)也曾入围龚古尔奖和费米娜奖的角逐。

  豫东1953年出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70年代定居巴黎,是一名英、法双语作家,复调小说《断线》是她先用英语写作,之后自己译成法语的。值得一提的是获奖作品《断线》此前并不被美国出版社看好;加拿大英语区的出版社甚至要求她删除部分敏感章节,理由是对美国的抨击过于激烈。这是作家9月为新书出版前来巴黎时透露给法国媒体的:“我的感觉是,当今的美国颇有些纳粹德国的派头。我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预-集权状态。人们要我删掉一半关于索尔(Sol)的章节,所有涉及耶稣、伊拉克战争、乔治·布什、色情等等的章节全部删去。” 索尔是小说的主人公,沉湎于色情和网络上美军于阿富汗Abou Ghraib监营虐囚的变态图片,在一个由军人父亲和一位成天担心安全问题的母亲组成的家庭里成长……该书通过“童年的熔炉”——同一个家族4代人中4个6岁孩子的视角,描绘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断线》在作者眼中是一本难写的书。“这很可怕,因为我不是一个孩子而这几个月来我一直把自己锁定在他们的脑海里。我很高兴能从中走出来。”

  美第奇奖:

  索尔·沙朗东和《诺言》

  和费米娜奖同天在巴黎Crillon大饭店颁出的还有美第奇奖。今年该奖颁给《解放报》资深记者索尔·沙朗东(Sorj Chalandon)的《诺言》(Une Promesse,格拉塞出版社)。沙朗东于1952年出生在突尼斯,1975年加入《解放报》,很快就成了众多冲突地区的特派记者:黎巴嫩、伊朗、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小说《诺言》的故事发生在法国马耶讷的一幢老房子里,艾蒂安和芙维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相爱。这是一个由7个朋友始终恪守的童年的诺言,陪伴他们度过人生的种种劫难。“这个奖不会带给我别的什么,除了让我更加确信会有其他人也将推开门,走进这个小镇的房子,聆听生命的小小声息。”

  勒诺多奖:

  阿兰·马邦库和《豪猪回忆录》

  和龚古尔奖同天颁出的是勒诺多奖,该奖今年颁给了刚果裔法国作家阿兰·马邦库(Alain Mabanckou)的《豪猪回忆录》(Mémoires de Porc-épic,色伊出版社)。这也是今年第三个法国颁给母语非法语的作家的文学大奖。

  1966年生于刚果黑角,马邦库已经是5本小说和多本诗集的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和祖国的热爱,记忆的责任,流亡的感受和当代非洲的没落,都是他在诗集《得过且过》、《流浪的传说》、《树也会流泪》、《当公鸡宣告又一个黎明来临》的主题。《豪猪回忆录》是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打碎的杯子》(去年该书和勒诺多奖失之交臂,被非洲裔女作家尼娜·布拉维的《我的坏想法》在最后一轮评选中淘汰),作品采用寓言的叙事手法,讲述的是一头名叫Ngoumba的豪猪离奇的历险故事。有一种非洲的民间传说,每个人在自然界中都有一个对应的动物,马邦库的小说是对这一传说的仿作,作者通过和村民克邦蒂对应的动物豪猪的视角,反观人类的习俗和传统,生活和思想方式。以信仰和理智之名,人类居高临下地观察并评判周围的世界。马邦库则把角色颠倒过来,采取面对人类的动物视角来观察、审视作为“猴子嫡亲”的人类的奇怪举止。用批评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行为举止,他们的礼仪和情感,幽默影射和讽刺是这个哲学寓言的主基调,思考人类在世界所处的位置、生命的意义还有人和动物的关系。《豪猪回忆录》再次让读者感受到了非洲文学的魅力,充满隐喻的寓言和口头文学的叙事。该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通篇用逗号来表示故事的节奏,不整本书读完就看不到句号。

  联盟奖:

  米歇尔·施奈德和

  《梦露的最后岁月》

  “文学大奖月”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奖项“联盟奖”于11月14日颁给法国作家米歇尔·施奈德(Michel Schneider)的《梦露的最后岁月》(Marilyn, Dernières Séances,格拉塞出版社)。该书以梦露和她的心理医生Ralph Greenson的关系为主题重构1960年1月到1962年8月梦露一生最后的30个月。作家施奈德本人也是精神分析学家,通过这本关于梦露之死的“真实的小说(虚构)”,他给读者讲述的是“真实的谎言”还是“谎言的真实”?

  至此,2006年度法国六大文学奖尘埃落定,其实最大的赢家还是那几家喜滋滋的出版社,不是忙着印书就是忙着数钱。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