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省农业如何摆脱“靠天吃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10:18 河北日报

  每年都有二三千万亩农田因干旱减产,每年流失土壤两亿多吨,尚有1962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从年头旱到年尾,旱到啥时候是个头”,看着自家干裂的几亩麦田,成安县农民王友生喃喃自语。

  近几年来老天爷总喜欢和渴望丰收的人们对着干。在经历了几年持续干旱之后,今冬明春的抗旱形势依然严峻。据悉,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387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少21%;18座大型水库蓄水21.40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4.11亿立方米;39座中型水库蓄水3.31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0.78亿立方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持续干旱揭示出我省农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持续干旱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切肤之痛。

  别忘了“基础产业”的“基础”

  解放后,我省修建了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根治海河,70年代的机井会战,八九十年代大搞节水灌溉,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水旱灾害频繁,我省粮食产量曾经长期低而不稳,波动很大。正是因为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在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目前我省粮食总产比建国初期增长了5倍多。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农业基础条件脆弱、抗灾能力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全省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末级渠道及田间灌溉工程配套率不足20%,农用机井、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等老化、损毁和报废问题突出,造成灌溉保证率很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导致农业抗灾能力差,全省每年都有2000万至3000万亩农田因干旱减产甚至绝产。农业始终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基础设施的“欠账”不仅导致对农业支撑作用不强,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和饮水安全。目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虽得到一定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两亿多吨。同时,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据调查,到目前全省仍有1962万人饮用水不安全,严重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有的农村自来水工程绝大部分缺乏必要的净化设备和定期的水质监测设施。

  基础工程亟待“补钙”

  保持农业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寄希望于靠天吃饭。而要使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打牢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基础产业”的“基础”。

  目前,我省有效灌溉面积中还有3180万亩没有节水工程设施,大水漫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全省管道灌溉中约有60%的面积亩均管道长度仅3-4米,不能满足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最低6米/亩”的要求。地上水灌区渠道防渗率平均仅为18%,也低于规范规定的“40%-50%”的要求。

  据有关专家介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投工投劳数量明显下降。据统计,2001年以前农民每年投工投劳大体在3亿个工日左右,2005年仅为1.1亿个。而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没有及时补位,导致了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改革滞后。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建管用脱节、主体缺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制约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和农民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如何尽快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钙”?专家建议,首先是切实增加各级政府的投入,探索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预算,逐年扩大投资规模,对农民兴修的小型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方式给予补助,尽快设立农田水利基础专项资金。其次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第三是引进社会资本,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向民营资本放开,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群众投资为基础、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眼下正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好时机,专家建议,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今冬明春农田基本建设“这把火”应该烧得更旺些。

  □本报记者 郝彦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