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鼓励外资银行转制 中资银行可短期求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唐玮

  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颁布。《条例》体现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法人导向——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而且,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宋大涵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国银行分行转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仍然是一个外资银行,在所得税优惠方面与以前是一样的。

  面对《条例》设定的鼓励措施,本地注册是否会成为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市场的主导模式?外资行纷纷转制后,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

  力推本地注册以掌握监管主动

  对于要求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是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的原因,宋大涵表示,这完全是出于审慎监管的需要,目的在于使监管更加主动、有效和充分,以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目的很简单,为了金融安全。我们对于分行的监管是不充分的,分行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资金的调度受总行的影响,在中国注册监管相对容易。从长期来看,对金融稳定有利:外资银行是一个国家资金进出的重要渠道,从审慎型监管角度来看,自然希望监管主体在我国。”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曾刚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了尽可能使外资实现这种转制以便于更有效地监管,《条例》提供了微观层面上的激励,但外资银行是否会积极响应?

  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汇丰银行执行董事王冬胜今日在京表示,相关细则出台之后,会在监管部门接受申请的第一时间递交转制申请表。

  而曾刚则认为,激励的效果取决于各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短期来看,本地注册和分行两者对于外资行的区别确实不大。业务范围虽放开了,但外资银行受制于缺乏网点的因素,操作可能性不大。而具有长期发展战略的大银行,如花旗、汇丰等,会将在中国设立一个独立的法人为立足点,继而展开全方位的扩展,会乐意转制。而有些小银行主要的服务目的是便于其本国客户在中国业务往来,可能不会转制。”

  短期内对中资行冲击不大

  《条例》的出台将中外资银行放在了同一个舞台上,这是否会对一向备受保护的中资银行造成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

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竞争力与银行面对的客户群体有关,由于选择客户的群体不同,主打的客户不同,市场就会不一样。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资银行更多的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有深厚的基础,有广泛的网点和客户。

  “而网点,中资银行的强项,正是现在开放的人民币

零售业务中最重要的资源。”曾刚分析说,“外资银行现在的网点非常少,按照正常速度扩张,想在网点资源上赶上中资银行基本没有可能。若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第一,由于涉及到金融安全,政策导向如何还未知。第二,从微观主体来说,中资银行也并不愿意被并购。因为银行业在中国还是受保护的行业——收益非常可观。只有特别糟糕的银行难以维持才会转让。但这种银行恐怕也不是外资银行希望并购的对象。”

  因此,曾刚认为,外资银行在人民币零售业务上可能会出现分层现象——倾向于其比较擅长或是收益率较高的高端业务。“如果说短期内这两种方式,一是自身扩张,二是并购式跨越发展,都无法走通的话,外资银行恐怕无法去做大众的零售业务,而是在其有限的资源中选择擅长的高端客户。现在开放的仅仅是大众市场,可能低于100万元的存款并不是外资银行所需要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对本报记者说,外资银行在短的时间内,能够吸收人民币的存款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中资银行还是会占有存贷款市场的主要份额。“存款大搬家”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外资银行定会在中间业务上布以重兵。

  但郭田勇也表示,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会对中资银行形成一定的压力,短期内也会使得中资银行经营成本上升。因为外资银行带来了新业务,中资银行要竞争就必然要增加各项投入;且为了留住争夺激烈的高端金融人才,可能会增加成本。

  赵锡军认为,冲击不会有。“目前中外资银行各有千秋。笼统地讲,中资银行有基础性实力,外资银行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竞争能力。未来竞争的情况怎么样,要各凭本领。”

  曾刚则表示,现在银行业的开放是渐进式的,更多的是水到渠成,而不是跳跃式发展。而且,中资银行正在研究对策和进行调整。“中资银行很早就意识到可能产生的威胁,对于怎么和外资竞争、合作都有研究。它们也正在做一些调整。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等,现在中资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