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外银行站上“同一起跑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00:43 东方早报

  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前夜,《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登场,此举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用监管部门的话说,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欣喜是必然的,公众终于有机会全面近距离接触外资银行有口皆碑的服务。更可喜的是,监管部门此番制定《条例》,从审慎监管这一原则出发,对外资银行设定了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限制条件,如存贷比率、外债额度、同业拆借金额、资本充足率、大客户集中度比率等等,以防范开放造成的可能风险。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外资分行100万元吸存比例下限”。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缺位”的现实情况下,这一限制无疑体现了监管部门的智慧。

  但欣喜之余,冷静的清醒仍是必需的。

  两点关于立法公平的预警:其一,在外资银行税收等方面政策远优于中资银行的既定背景下,中资银行已在事实上沦为未能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国民”。其二,《条例》对所有外资银行“一视同仁”,要求中小外资银行也必须和大行一样,符合一系列存贷比率、外债额度、同业拆借金额、资本充足率、大客户集中度比率等标准,方可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考虑到引入外资银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升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强求中小外资银行达到上述对其而言近乎苛刻的“转制”要求,似乎值得商榷。

  毋庸置疑,监管部门、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三方最为满意的博弈结果应当是:所有外资银行与所有中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各方面均处于同等地位;其次,中国金融业在有限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得以进一步开放。

  但事实是,《条例》甫一出台,中资银行纷纷额手相庆。外资银行则反应不一———中小外资银行怨声载道,大的外资银行一律以官方辞令表达自己谨慎的乐观。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当真已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相信,中国金融业开放之最终目的理应是人民的福祉。引入外资银行,正是欲借助其“鲶鱼效应”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为人民谋福利。但在一个有失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下,要实现这一良好的初衷,监管部门或许仍须厘清思路,再行庆功。

顾卫荣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