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尖山农场“大马力”闯出大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11:44 黑龙江日报

  丽晶 进财 阜成 本报记者 沈才

  尖山农场打破大型农机具公有体制束缚,实现农机具全部民有民营,走上一条“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经营成产业”的市场化新路

  改产权,农机手成“新贵”

  韩景友就是这样的一名“新贵”。他是尖山农场机械化中心站的一名农机工人,1999年自己购买了一台E516,经过二年运营,收入年年看好,于是就又买下一台1075收获车,让儿子来开,给儿子就了业,自己一家和儿子一家都过上了红红火火的生活。

  上世纪末,农场体制依然是“大帮哄”,“均收入”,“不死不活混生活”。全场共有大型农机具300台(套),价值4000万元。别说出外打工,场内那点活也常常“拖泥带水”。1999年起,农场按照“让职工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的经营理念,突破了大型农机具必须公有的体制束缚,将300多台(套)农机具全部转让给308名机务工人,实现了农机具全部民有民营。同时,确定了人、机、地结合的经营模式,为每个有机户家庭农场固定300至600亩耕地,走规模化经营新路。

  农机产权私有化极大的激活了所有者的积极性,呈现出了“条条鲤鱼跃龙门”的可喜形势。据农场农机管理部门介绍,改革后,连续5年有机户家庭农场户年均纯收入达7万元以上,300多名农机工人去年整建制从管理区迁入场部的小康楼,家庭纯财产平均超过50万元,成了农场一批“新贵”群体。

  严管理,标准化成品牌

  “要想出效益,全凭标准高”。尖山农场在狠抓农机标准化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提出了“质量是农机生命线,打造尖山农机品牌”的战略思想。制定了让农机工人不敢稍越雷池的“农机统一管理指挥、机具统一停放保管、统一机具技术标准、统一田间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档案和报表管理的六统一”和“田间作业岗前培训、机具检修达标、质量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安全生产等八大制度。他们规定凡是作业质量不合格的按价值100%赔偿,而且不支付作业费。第七管理区有个出名的“挨罚大佬”。一年下来,最多被罚过四次,一次1000多元。

  这个农场已连续7年实现全田、全环节标准化。每年保护性耕作不下30万亩,秸秆还田100万亩、精量点播100%、航化作业90万亩,每年节本降耗达350万元。连续8年被分局、总局评为农机标准化先进单位。“尖山农机”成为了九三垦区、嫩江乃至黑河地区的知名品牌。

  走出去,农机经营成产业

  机车更新速度加快后,效率高了,活就显得少了,“大马拉小车”的矛盾愈显突出。他们又把眼光瞄向场外,走上一条“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经营成产业”的市场化新路。

  农场专门指定农机副场长负责,成立农机协会。在协会的联系和筹措下,积极与嫩江县开展农机服务以场带乡活动,仅2006年就为4个乡镇2900户农户34万亩耕地提供了代耕服务,同时将农机服务延伸到内蒙古、吉林等省,每年通过跨区作业增加收入300余万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尖山农场”。在内蒙哈拉尔地区进行作业的十台收割机,每台收入在10万元左右。同时,还带动了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据嫩江县农业主管部门统计,“十五”期间,由于该场提供的高水平大机械耕作,使被服务农户增产粮食达750万公斤。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