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快名人堂:做房奴是城里人的宿命?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09:56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章剑锋 10月成为中国局部楼市的丰收季节。广州媒体报道称,“阳光家缘”成交数据显示,十区成交均价破7000元/m2,六区成交均价破8000元/m2,达到历史的新高度。市场人士说,这都是人们“一边骂娘,一边掏钱”的结果,尽管楼价已达承受能力的边缘,但人们尚能买得起楼。 没有人原意负债经营人生,“房奴”却是个例外。有朋友夫妇二人,月入总共五千人民币,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自此两个人省吃俭用,即便如此,刨掉房屋月供,不敢出门、不敢会友、不敢看电影、逛商场或进行任何随意消费。 前赴后继有了房子,生活质量却在直线下降。这似乎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普遍命运,实则也是事出有因。中国人的传统,结婚成家、处世立业,没有房子是不行的。况且目前中国的房屋价格普遍升高,普通老百姓的置业空间日益狭小,此时不做房奴,以后只怕连房奴都做不成。 这种逻辑并非毫无道理。房地产调控已经维系了两年之久,但在房屋价格和供需结构方面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这时候摆在人们面前的路径只有两条:要么赶快购买,要么继续等待。 分析近几年的市场形势,短期内价格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小,特别是在一些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依然葆有凝聚力,人们希望能在那里工作、置业或生活,各种金钱和人流就会想办法挤入,住房的价格和需求就会有一个持续升温的过程。现在,这一过程在许多中心城市那里还没有推进到一半。 虽然政府一再告诫人们不要轻意走进商品房市场,消费市场的准入门槛也被抬得不能再高———今年,政府对银行利率先后进行了两次幅度一致的调整,一次调升了0.27%的贷款利率,一次又分别调升了0.27%的存、贷款利率,并增加了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时限和课征税率、限定了30%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比例。但这没能有效劝阻庞大的购买需求。 当人们不约而同进行一次性购入式的消费,就会导致有限的市场更加有限(供应能力有限、支付能力也有限)。于是,每一位进入有限市场的人都会发现,他们没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被别人主宰。 本来是不会出现这种局面的。1998年房改之初,国务院办公厅的23号文件就说,中国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依据这一原则,将形成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以廉租房、其他保障类住房、商品房为补充的居住形式。 政府精神在文件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执行起来效果却明显不好。有的城市干脆摊牌说,在目前紧缺土地和价格高烧的情况下,很难在市中心找到合适的土地,并给定合适的价位来建设保障住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多建一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住房,就意味着多丧失一份土地收益和后续商业利润。想想看,这时候还有保障住房的容身之所吗?保障制度缺失,同时市场又失去基本规制,一些开发商和地方获得了空前的“商机”,并且这“商机”正被不断筑深。准备做“房奴”或已做“房奴”的人们对此未必不清楚。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要想解脱出来谈何容易? (作者系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观宇/编制)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