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我来自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5:47 21世纪经济报道

  别问我来自何方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在于积极引导和控制流量

  时评

  本报评论员欧阳觅剑

  11月8日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就业方面的总体目标:全国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在提出这个目标的同时,《纲要》也指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1000万左右。

  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镇人口(主要是从高校和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以及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失业和下岗人员、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九五”和“十五”期间,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

  现在,经过近年努力和再就业工作的推进,这方面的压力已经在逐步缓解。但是另一方面,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镇人口和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数量却大大增加。很明显,农村经济人口总量在增加,但农业所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在减少,因此剩余的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如果城镇就业条件改善,还会有更多乡村人口放弃农村的工作而进城谋生。因此,从数量和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成为“

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也将成为城镇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农村劳动力并不纳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造成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城镇化,农民由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户口,他们需要就业方面的保障,也将被列入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二是进城务工,与城镇人口竞争就业岗位,造成城镇人口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因此,实现“十一五”就业目标的关键在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在于积极引导和控制流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但使农民收入增加,而且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量需要劳动力的企业分布在东部较发达地区,而剩余劳动力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那么,需要积极引导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近转移为城镇就业;同时,通过职业中介等方式,减少农民工的流动成本,引导他们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可能存在的“
民工荒
”,以及一些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的矛盾,也加剧了这种引导的迫切性。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过大则会增加城镇就业压力,这就需要加以适当的控制。首先是控制城镇化的速度。中国城镇化率逐渐提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某些地区,城镇化的步伐过快,短期内就将农业户全部转为非农户,这种不顾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条件的城镇化应该缓行。其次是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农村进行一些基础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积极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