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企业被欧洽会拒之门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45 经济参考报

  本次欧洽会,除了500多家获得参会资格的“幸运儿”外,有数千报名企业最终落选。从这些落选企业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是知已不知彼,主观臆测欧洲市场需求。落选的农业企业中,有许多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国本土特色过于突出,如火锅底料、榨菜、泡菜等,市场范围极其狭窄,欧洲企业一般见了面就走人,洽谈合作机会不大。还有枸杞、虫草、沙棘等,东西虽好,可欧洲人不熟悉,消费群体偏小,市场推广还有待时日,许多企业空有“把产品卖到欧洲去”的雄心,最终却无缘欧洽会。

  二是单纯追求投资,忽视了管理和技术合作。这一点在旅游业企业最为明显。中国企业大多为景区型企业,目的无外乎是寻找有实力开发景区项目,或者乐于兴建酒店的欧洲企业。一位欧盟项目专家指出,欧盟的旅游企业通常愿意提供的是管理,而不是直接的资本投入,他们更渴望能在旅行社合作方面取得进展。他解释说,一方面中国将是未来的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消费也吸引着全世界。如果欧盟和中国的旅游企业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联手开发这丰厚的市场,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三是缺乏品牌观念,不懂企业包装。落选的企业中,许多并不是因为产品不好或规模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品牌,没有好的营销方案。中国贸促会的一位官员说,欧洲人买东西很重视品牌,所以与欧盟企业谈合作,除了技术、成本、质量外,还要有品牌、包装。原来一些中国企业参会,就是不肯花钱塑造品牌进行营销包装,到了洽谈会上,只会说“我们企业很好,我们产品很好,我们合作吧”,效果很差。

  四是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方向难以与欧盟对接。即使是最终参会的企业,经过了再三挑选,“同质化”现象仍十分严重,企业产业方向单一,甚至与欧盟企业需求出现背离。如欧盟官员和企业都最为看重的环保业和旅游业,中国参会企业数量反而是八大行业中最少的。同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信息产业中,参会的中国企业质量和数量也难以令人满意。


 本报记者 丛峰 侯大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