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容城服装:何日不再是“他人嫁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12 燕赵都市报

  容城素有“中国北方服装之乡”之称,这个仅有25万人口的小县城,拥有5个服装工业区,576家服装企业,6万余名从业人员,年产衬衫、西服等服装1.5亿件(套),出口50多个国家,人均创汇330美元。

  然而,这里的服装企业老板哪怕拥有数千万资产,仍往往以“打工者”自嘲。他们告诉记者,容城的服装企业多为贴牌、定牌生产,“为别人做嫁衣”,只能赚取一点加工费,自有品牌很少,全国知名的品牌更少。

  “澳森”举步正名

  记者见到容城澳森制衣有限公司的齐美铃总经理的时候,她正在总经理室亲手修改一些有问题的服装,这些服装是桔红色的休闲装,款式新潮。

  “这些衣服是要出口到捷克的”,齐总指着衣服领子上一个外文

商标说,“用的都是人家的牌子,澳森是订单加工。”据齐总介绍,这种订单式加工模式,又叫做“来料加工”。澳森的服装目前出口到匈牙利、捷克、东欧、美国等地,澳森产品质量过硬,企业成立十几年来,从来没有一单被退回的产品。但是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不过是外国品牌的“打工者”,只能挣点加工费,国外的合作伙伴拿的是大头儿,在国外市场上,澳森生产的服装往往是出厂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打工”模式利润低,企业只能拼数量、竞压价、抢出口。

  “这些天,我们董事长等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澳森的质量这么好,在国外叫得这么响,为什么就不能打上自己的牌子呢?”齐总表示,公司正在和国外一些合作伙伴协商,准备利用澳森在国外拥有的一个牌子,打上澳森生产的标志走向国外市场。

  “每次收到国外客户过于苛刻的要求后,就只能生闷气;就总是想,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品牌呢?”齐总说,这种想法对于澳森的经营者来说由来已久,这也是澳森下一步发展壮大的目标。目前澳森正在征地,准备扩建厂房,新厂区建成后,将达到1200人的规模,“那时候要逐渐‘两条腿走路’,一边订单加工,一边打造澳森自己的牌子”。

  面临这种思考和转型的,在容城又何止澳森一家?据介绍,容城县的服装加工主要以外销为主,而这种外销几乎全部都是“来料加工”式的,这其中不乏皮尔·卡丹、啄木鸟等国际知名品牌。

  一件衬衣只挣两毛钱

  “我知道的一个企业,贴牌生产一件衬衣,利润是0.2元。”容城县大水制衣公司的经理张景斌告诉记者,贴牌生产企业的利润只有2%左右,除去工人工资、水电、运输等,一件成衣的利润通常只有几角钱。

  张景斌所说的在容城绝非个别现象。容城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靠价格和数量取胜。以衬衫为例,出口单价多为1.5美元,好的达到3.5美元,个别最高的不过七八美元。基本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通常一件衬衫的利润不到1元。

  这是由于容城很多企业老总都是农民企业家,他们做的外销方式,就是到各地的交易会上接订单,然后按照订单的要求加工生产,出口到国外。虽然利润薄,但量大的话,企业也能维持一定利润,省去了营销环节,图个省心。

  现在,容城的许多服装企业已悄悄开始了品牌经营尝试。资料显示,容城服装注册自主品牌在国外有12个;在国内,容城服装注册的品牌更是比比皆是。据统计,容城县服装商标共注册有327个,“比琦”、“奔亚”牌服装,已小有名气。但是这些品牌,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型商场一直走的是低档路线,销售额远远低于国内知名品牌。

  “大水”自主创品牌的成本账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自主打造一个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容城县大水制衣公司生产的大水衣服,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名牌,但是该厂的经理张景斌却告诉记者,其实他们的利润和贴牌生产一样也只有2%左右,并且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来料加工企业是客户提供什么材料就加工什么材料,可是我们企业还要花大量时间和财力去研究当前的流行花色、面料,一旦决策失误产品积压,就要亏损上百万元,所以想把品牌做大并不容易”,张景斌这样说。去年,大水制衣公司与影视著名演员王刚签约,请其为品牌做广告,这就花销了上百万元。但是在容城数千家服装厂中,能有这样财力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厂家依然固守着来料加工的老模式。

  “我们也知道创品牌的好处,但由于长期做外贸订单,已经有了一条比较熟悉的运营通道,虽然只能赚取廉价的加工费,但毕竟收入有所保障。本来企业的原始积累就不足,而且创立品牌既需要大量的物力,又需要相关的人力,加上对自己所创品牌日后发展的未知,对把握市场没有信心,因此,往往不敢贸然尝试。”容城一服装厂经营者的心态也许代表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我们不是不想做品牌,是创不起,也养不起。”某企业的负责人在谈到创品牌时无奈地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容城的服装企业大部分散布在县、乡、村,点多、面广、分散经营。虽然近年来服装集群发展迅猛,但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全行业普遍粗放性经营,生产仍处于低水平建设,产品结构不到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市场快速反应难以驾驭。相当一部分规模偏小、技术开发能力弱,难以形成加工资源的整合优势,资金匮乏,竞争力薄弱,所以创新自主品牌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报记者:武岩生 )

  延展

  唐陶:戴着别人的“帽子”走世界

  (本报记者:武岩生)

  “在

亚特兰大的总部访问时,发现我们贴牌生产的产品与其他国际名牌产品如科勒、美标等摆在一个货架上卖,价位竟然也一样。我们OEM的产品出厂价每件20多美元的产品,他们标价卖200多美元。”唐山惠达集团总经理王彦庆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加工贸易的利润仅为8%,今年为10%。而高档产品在国内销售的利润能达到30%,平均利润能达到20%以上,是出口利润的一倍。

  2005年,唐山市生产卫生陶瓷1485万件,日用陶瓷2.84亿件。其中卫生陶瓷占河北省的76%,占全国的7.4%;日用陶瓷占河北省的7%,占全国的14%。唐山的陶瓷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这组数据,使唐山“北方瓷都”的称誉名副其实。

  但在繁荣的景象下,唐山陶瓷也难掩隐忧:唐山陶瓷出口连续多年维持微利;唐山陶瓷产品出口世界各地,但多数是戴着别人的“帽子”,丰厚的利润要被别人拿走……

  据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杜金利主任介绍,唐山陶瓷出口时仍大量贴牌销售,就是说是戴着别人的帽子,走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唐山市骨干企业的陶瓷产品,也在贴牌销售。

  贴牌销售,在初闯国际市场时不失为一种开发市场的有效方式,但长期贴牌销售,意味着大量利润拱手让人。甩开中间商,实现产销见面,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

  据介绍,目前,唐山陶瓷叫得响的品牌只有“隆达”、“惠达”等少数几个,其余则多是为人做嫁。9月,参加唐山陶博会的一位专家介绍说,在国际市场上,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只能在利润金字塔的末端挣扎。唐山陶瓷如果老靠贴牌过日子,将逐渐丧失自己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唐山陶瓷已经具备了打出自己品牌的实力。该市生产的“红玫瑰”牌骨瓷,经过专家鉴定,6项主要理化指标中有3项达到、3项超过英国皇家御用的知名品牌道尔顿和瓦赛斯骨瓷标准,完全具备了叫响世界的能力。

  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会长祁春学认为,唐山陶瓷想摆脱贴牌生产困境,首先就要具备打开国际市场的实力和勇气,积累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唐山陶瓷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打破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没有品牌成了家具业的“风湿”

  (本报记者:武岩生)

  采访河北一位家具厂老板时,他自豪地表示,他是当地纳税大户,问“在创建品牌上怎样?”他说暂时没这个想法,做贴牌已经够生活了。针对这种情况,有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如果谁还醉心于以所谓“成本优势”争抢OEM订单,很可能会走一条不归路。

  据河北省家具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家具行业从业人员大约20万人,共有品牌几十个,但真正有知名度的,只有蓝鸟、华日、顺心等寥寥无几的几个名牌,其他的许多家具生产企业,要么为人做嫁,要么只在小范围内维持着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情况并不乐观。

  众所周知,家具行业个性化和时尚化很强,企业和产品都需要良好的品牌来打造,家具行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也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量的资金,项目上马比较容易。因此,没有品牌就成了中国家具的“风湿”,只要有风吹草动,行业的脆弱性就暴露了出来。因而加强设计投入,培养自主品牌,对于河北家具业来讲已迫在眉睫。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