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发明人”遭遇尴尬处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12 燕赵都市报

  在整个社会提倡创新、崇尚发明创造之时,一群以自己单薄的力量一直在从事发明创造的人群正被自己的发明吸得精疲力尽。成功似乎离他们很近,又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个案]一个民间发明人的尴尬困境

  “不瞒你说,我现在就是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生活靠我姐姐养着,但是我相信我这个专利一旦投产了,我的生活状况肯定会一下子好转。”省会的冯骥是一个热衷发明的“痴人”,年届五旬的他,已经搞发明20多年了,为了发明他失去了工作,为了发明他妻离子散,为了发明他穷困潦倒寄人篱下……

  上世纪80年代,老冯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本就心灵手巧的他,业余时间逐渐痴迷于发明创造,可是在当时被原单位认为不务正业而辞退。

  失去工作后,他开始专心搞发明,偶尔打些零工,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妻子嫌他不顾家离开了他,还带走了当时才3岁的孩子。如今,几十岁的他还寄住在姐姐家里。

  “其实我有不少发明都得到了国家专利,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没有投入生产。”老冯说,他最近的一个重头发明就是一种不用打气的轮胎,“这种空腔轮胎免充气、免维护、低阻力、节能、可再生又环保”,老冯说这个轮胎是在2001年前后拿到国家专利证书的。光申请专利,他就花费了3000多元,而且每年还要缴纳千元左右的专利维持费,这对于没有什么收入的他来说,不是个小数。

  为了推广这个专利,老冯每年要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交流会,一年下来要花去将近万元。“也有不少人和我联系项目合作,但很多或者是想骗钱,或者是想得到我的专利技术,总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老冯说,“我现在又改进了图纸,就在模具厂放着,说2000元钱就能给生产,我哪儿拿得出啊?”

  搞发明、获专利,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但是目前许多像老冯这样的发明家,大都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纵深]民间发明是否需要自我救赎?

  老冯的经历并非个案。在我省,活跃着一批尴尬的民间发明人———他们大多拥有一项或多项国家专利,却因为投入过大、缺少回报而债台高筑,甚至妻离子散……

  资金难以筹措,成果难以转化。这是游离于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外的“民间发明人”现实的生存环境。

  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李昌如此概括。

  据省

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办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省各项专利中,个人申请的专利,也就是民间发明占到60%70%。而据国家专利局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民间发明在总量中的比例已经逐年下降,从84.7%降到了72.1%。这种下降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可能意味着一些聪明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搞发明了。一业内人士担忧地说。

  然而,在期盼政府关注与扶持的同时,民间发明是否也需要自我救赎?

  省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的专利申请中,有大量的民间发明,但不排除其中一些是没有太多创新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垃圾专利”。专家建议,发明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期望过高,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看好社会效益;作为非职务发明人应端正心态,不要站在一个狭隘的角度,将自己的发明当作无价之宝,而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投资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发布]知识产权京城能获贷款

  以往的“实物抵押”贷款方式开始被打破,10月30日,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称,今后小企业抵押“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便可获得贷款。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也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参考范式。

  交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要求小企业在北京注册,信用良好,总资产在4000万元以内;申请的“知识产权”必须已经投入生产;在贷款的额度上,发明专利权的授信额不超过评估值的25%,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信额不超过评估值的15%,

商标专用权的授信额不超过评估值的30%。最高贷款金额为1000万元,最长期限为3年,一般贷款利率会在基准利率上有所上浮。

  (本报记者:武岩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