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皮诺曹之父180岁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纪念意大利作家科洛迪诞辰180周年

  ■马鸣九

  世界上总有一些作家,他们的名气远没有他们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大。提起一说谎鼻子就变长的木偶皮诺曹(亦译“皮诺乔”“皮诺吉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皮诺曹在世界各国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据翻译家王干卿介绍,《木偶奇遇记》曾被翻译成200多种语言,仅在意大利,这本书就有13.5万个正式版本。可见皮诺曹的名声之大。但是,要问是谁创造了这一经典形象,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说得清了。《木偶奇遇记》的作者卡洛·科洛迪180周年诞辰就要来到了。相信这一日子并没有多少人记取,也不会引起媒体的“炒作”,因为科洛迪远不如他创造的人物声名显赫。

  卡洛·科洛迪,原名卡洛·洛伦齐尼,1826年11月24日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乡下的一个

厨师家庭。他在教会学校毕业后,开始给地方报纸写稿子。1875年,他的朋友菲利切·帕吉请他翻译两篇法国贝罗的童话,受到小读者的欢迎。此后,科洛迪接二连三地写出儿童小说童话以及配合教学的读物,比如《小手杖》1876、《小木片》1878等等,并于1881年写出了他最主要的作品《木偶奇遇记》。最初,这部书是以《木偶的故事》为名发表在《儿童杂志》上的。科洛迪有一位朋友在《儿童杂志》工作,一天他接到科洛迪的稿子,并附有一张条子,说“这点傻玩意儿”请他随便处理好了。这就是童话的开头几章。稿子发表后十分轰动。杂志逼迫科洛迪赶紧继续写,一期一期连载完毕。1883年出版了单行本,改名《皮诺乔奇遇记》。

  为了纪念作者,意大利设立了科洛迪儿童文学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西北皮斯托亚市附近的科洛迪镇,还给皮诺乔树立了一个铜像,台座上刻有两句话,表达了小读者们的共同心意:“献给不朽的皮诺乔——满怀感激心情的4岁到7岁的小读者。”

  中国孩子对木偶也一点都不陌生,而这要感谢科洛迪的中国知音徐调孚。徐调孚是最早把《木偶奇遇记》翻译成中文的人。

  徐调孚是浙江平湖人。翻译《木偶奇遇记》时,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当时他在商务的同事章锡琛刚刚创办了开明书店,徐调孚为了支持开明书店,从英译本转译了这部《木偶奇遇记》。他在这个译本中说:“因为我不懂意大利文,所以根据了翻译的是一种收在《昔日丛书》里的英译本(过去我曾经翻译过一次,是用《万人丛书》本作依据的,词句方面没有这一本简洁)。为使适宜儿童阅读的缘故,我并未完全直译,尽我所有的能力,总想使它浅显流利。幸而这故事的本身太奇妙了,无论译文是怎样的拙劣,多少都保存着一点原著的特点。孩子们要是读了或听了这故事,没有不出神的,我相信。”这个译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少年儿童的优秀读物之一,为我国几代孩子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出版了数十个《木偶奇遇记》的中文译本,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范泉译本(上海永祥印书院1951年版)、任溶溶译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陈漪和裘因合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徐力源译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王干卿译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根据意大利语翻译的,首次印刷25万,后又多次重印,与徐调孚译本一样,在中国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受到最广泛的好评。这些译者与原作者一样,都属于“无名英雄”,但是他们与那些靠读者给的名声粗制滥造再来赚取读者钱财的人相比,不知高尚多少倍。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