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经济将会理性下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林永生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6年10月19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前三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认为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形势比较理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顺差继续增多,进出口总额1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6912.3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FDI的合同金额1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国家外汇储备987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690亿美元;工业生产增速较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221亿元,同比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91亿元,同比增长13.5%;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

  仔细分析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我们会发现

中国经济渐趋理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日益平衡,不再是往日中国经济所呈现的那种投资强势驱动型的非均衡性的经济增长态势,2006年第一个季度,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7.3%、46.2%、16.5%;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9%、43%、18%,显然国内投资的贡献份额在下降,而国内消费和净出口的贡献份额则在逐渐增加。或许这个趋势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但毕竟已经开始呈现,应当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有理由相信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预期2007年中国经济会理性下行,理论界早就争论的经济增长的“拐点”也会到来,笔者下面分别从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和净出口这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国内消费将会小幅上升。200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CPI指数从去年的1.6%下降到1.3%(9月份为1.5%),PPI指数也从去年的3.2%下降到2.9%(9月份为3.5%),CPI和PPI降低,说明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需求都不旺盛。随着中国经济形势被外界看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和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升值,将会进一步增强国内居民的储蓄动机,抑制消费潜能的释放。由于居民收入分配矛盾和财产分布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林永生,“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研究”,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0月10日),大量的财富仍会被少量的人占据,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可能这是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双高”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内消费需求势必仍然会受到抑制,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试图扩大进口,适度降低出口,平衡贸易顺差,缓解贸易摩擦,所以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那么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居民分享这种增长的收益,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上升,基于收入决定的消费水平同样也会提升,尽管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是消费的绝对水平仍在增加。再者,居民的消费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刚性。基于此,可判断,这种正向的促进作用会大于上述三个逆向作用之和,使得国内消费继续增长,但在居民平滑消费的偏好行为下,预计消费上升的幅度不会很大,只能小幅增长。

  其次,国内投资趋于下降。2006年前三个季度,尽管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但是比上半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在宏观政策环境渐渐收紧的预期下,国内投资水平会趋于下降。上半年以来,央行的加息政策以及本币升值造成资金的使用成本上升,这本身就是一个收缩经济的信号。为抑制经济过热,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建设部等政府部门接连出台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于建设用地的监管并保证农业用地。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鼓励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建筑节能、全民节能,强化产品的节能标识,建立定期发布各单位、各地区能耗指标的能源公报制度。清理、整顿现有的投资项目并严格审批、监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倾斜性的政策,无疑会使国内投资雪上加霜。此外,2003年是中国新增投资的高峰,当年一季度新上项目计划投资额的增长率是63.3%,此后逐年下降,从固定资产投资到产能完全释放并实现商品化的过程,通常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2007年是属于产能释放的末期,鉴于产能释放末期的原有投资项目加上很难获得审批通过的新开工项目,因此,可以预期2007年中国投资会趋于下降。

  最后,净出口会小幅上升。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去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为4%,今年上半年则上升到5.4%。贸易的高增长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说明到目前为止对本国商品的外部需求依然强劲,出口形势仍然不错,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出口不会大幅度增加。一方面,目前欧美很多国家在

纺织品
汽车配件
、节能灯具等行业仍在对中国不断施加反倾销彻查的压力,国际环境受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商务部为适度缓解贸易摩擦,同时鼓励国内出口贯彻“以质取胜”战略,不打价格战,政策有收紧的趋势,最近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博士在商务部网站上发表了专题文章,明确鼓励多进口。商务部2006年10月份发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进出口平衡的时间表,商务部明确表示,2010年左右,进出口要实现基本平衡,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为进出口平衡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最后,人民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势必会加速进口,抑制出口。

  外国居民对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的刚性需求及订单的执行合同期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同时中国政府官员由于长期形成一种渐进式改革的特色和习惯,对于国内企业整顿和相关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的政策法律法规不会过于严格和激烈,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净出口仍会小幅增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