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业务加码 银行谋盈利能力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视角■本报记者张炜

  工商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剔除国债和保险产品等比较传统的产品,该行人民币受托资产管理余额已突破6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的披露正逢央行又一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之时。就商业银行而言,理财业务的加码,对其减少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非常有价值。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意味着一次性冻结流动性资金1500亿元左右,今年以来三次上调约冻结了4500亿元至4800亿元资金。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抑制信贷需求,而抑制信贷需求必然使商业银行减少来自存贷款利差的收入。在此背景下,发展理财业务有特殊意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银行发展新的理财产品在带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同时,还可通过资产池的收入和本身的收益差价获得一定的收益,缓解了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改变了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这种单一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国内银行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存贷款利差收入一度占到九成以上,中间业务薄弱。而根据国外银行业发展经验,中间业务由于收益高、风险低,占用少或不占用风险资产,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平均占到利润总额的40%以上。比较突出的是花旗银行,其利润总额中的80%都由中间业务创造。

理财业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头戏,近年来明显受到国内各银行的重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寻求向零售银行转型,越来越多的银行在转型过程中打理财牌,纷纷推出品牌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珠联币合”,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计划,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等。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实现存贷款利差收入350亿元左右,资金交易类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相加,超过了存贷款利差收入。原先以对公业务见长的光大银行,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私人业务,提出了树立“精品银行、精心理财”的品牌形象。

  对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宏观调控的任务明摆着,前三季度贷款增加的速度明显过快。以上海为例,第三季度央行一系列货币政策出台后,中资商业银行在压缩票据融资规模控制贷款增长的同时,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中长期贷款仍保持一定的增长规模,致使中长期贷款集中度仍偏高。另一方面,贷存比处于较低水平,信贷结构面临调整压力。而发展理财业务的明显好处,是主动把部分存款引导转为购买理财产品,一不丢失客户资源,二可带来业务利润。就目前的理财产品而言,由于收益明显高出储蓄存款一筹,销售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债,有的上柜首日就售罄。建设银行上海分行11月6日发行的“利得盈”一年期信托项目类人民币理财产品,预计最高到期兑付年收益率为3.6%,而同期储蓄存款的税前收益率为2.52%。

  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日趋丰富,从固定收益类到浮动收益类,从单一币种到本外币联动。尤其是结构化产品发展迅速,挂钩品种从

汇率、利率、黄金、股指、
股票
、商品期货,到中短期债券,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对国内银行来说,理财产品的开发依然是其软肋,与外资银行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不少中资银行的产品都是“泊来品”,从外资银行那里批发过来,自己只是扮演销售商的角色。今年年底,外资银行有可能首批开始涉足向本地居民销售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且外资银行加快在华的零售业务网点布局,无疑将使国内银行遭遇挑战。仅从QDII产品看,中资银行同时还处于信息劣势和成本劣势,产品竞争力不及外资银行。

  理财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储蓄存款,中高端客户占比与高风险客户占比均较大。某种程度上说,此类客户是各银行争夺的重点,也是“八二法则”给银行带来更多利润的客户群。因而,理财业务竞争的落败,很可能意味着该银行盈利能力的衰落,中资银行不能掉以轻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