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个体户7年锐减650万户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6:3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个体户”这个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新经济体,曾经被视为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早在1999年就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可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总数为2505.7万户。也就是说,从1999年到今年6月的7年半中,个体户总数少了650多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生机盎然的个体户数量逐年减少?

  >> 生存现状

  个体户影响力逐渐减弱

  11日,看到店铺外面的车水马龙,开副食品店的张宗和却显得有些迷茫。眼看今年又要结束了,这家“张记副食品店”的生意一直“凑合”经营,作为老板兼售货员的老张心里多少有些着急。“我再熬两个月,争取在年前无论如何也要把店打出去。”老张说,自己的副食店一年不如一年,干脆趁早把店铺转让给他人去做。

  望着对面新开的连锁超市,老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小买卖越来越没有市场了。”每个月下来,除去水电费、税费、卫生费等,这还不包括昂贵的房租,没有多少赚头,而对面的连锁超市里商品种类齐全、店堂整洁宽敞、生意火爆。他说这是当初刚进入这个行当没有想过的,“我在这里开了11年,不仅解决了自己和老伴的就业问题,而且靠这个小店供养了两个大学生。

  听到个体户总量在减少的消息,老张对此感到怀疑,“咋会呢,我们这条街上的小门面,从开始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数百家。”他说,这条街道每隔几天都有开业的,也有关门的,现在不少门面上都贴上了转让的告示。

  同样,刚刚将“清仓甩卖门面转让”牌子挂在墙壁上的刘小华,这几天也正忙着处理手上的余货。因为不远处,二环路外侧一家大型综合购物广场即将对外开业。这让刘女士经营了3年的服装店走到尽头。

  “没办法呀,别个那么大的购物面积,肯定品种、价格上比我这里更有优势,挤得我这里没法再干下去了。”记者发现,紧邻刘女士周边的三四家服装、小百货店都在店铺卷帘门上挂出“清仓”、“转让”的牌子。

  “别人财大气粗,我们竞争不赢不如主动撤退。”刘女士表示,如果商场需要人,自己干脆就去打工找出路算了。

  成都市工商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户累计达42.1万户,比去年末的39.1万增加了约3万户。虽然成都个体工户并未像全国多数城市那样在减少,但个体户同样不再像当年荷花池市场上的个体户那样,“小老板”的名声让人羡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 发展历程

  诞生至今经过5个阶段

  周云辉是原成都市个私协会会长,现在仍然担任着个私协会的顾问。

  在周的办公室,这位与个体户打了近30年交道的工商局原副局长,提及成都个体户的变迁非常熟悉,对个体户从诞生、成长、发展到规范的过程如数家珍。成都个体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拾遗补缺、催生专业市场、拓展从业领域、集中下海和飞速发展这五个阶段。

  阶段一对计划经济拾遗补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多方面齐头发展,成都最早的批个体户开始出现。这时,一些城郊的老人将自己家中种植的葱蒜拔掉,挑进城里卖。街头还出现了“针头麻线”活、提供一些缝纫、理发等服务的小商贩。对当时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由于最初并没有个体户这个概念,也没有任何经营手续和证件,人们通常称这些人是“小商小贩”。

  阶段二集贸市场开始出现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成都街头的“小商小贩”越来越多。其中最早形成以个体户为主的市场是在1981年诞生,当时很多商贩在水碾河一带聚集,用竹竿、篷布搭建摊位,主要卖小百货和蔬菜,商贩们用这种方式把当时分散的商品集中到一处卖,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选购。这就是当时最早的初级集贸市场,成都后来建成的陕西街缝纫一条街、染坊街等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

  随着个体户和以个体户为主的集贸市场的出现,1982年,工商部门就开始对个体户进行摸底登记,并在个体户中进行引导规范,开始在经营户中试行营业执照。但当时商贩们没有一个合法的称呼,工商部门经过研究后暂时在执照上标注“经营业主户”。

  阶段三正式确立了市场地位

  到了1985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个体户不仅队伍壮大了,而且涉及的门类也越来越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于是,一些个体户之间相互筹措资金,有的还以入股、合伙名义共同投资做生意,这就为后来的公司制运作奠定了基础。一些跨区域的产品销售最终导致家人合伙、入股的私营企业的诞生,希望集团当时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以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工商部门登记。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当时的个私工商业不能纳入计委和经委的管理范畴,因此由负责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成为了个体户的主管部门。

  “当年国家工商总局就成立了个私协会,强化对个私业主指导和监管。”周云辉说,在这个阶段,成都个体户已经拥有3万余户。其中,一部分是城市里没有生活来源的人,还有一些是长期没有就业的人,学历高、有技术特长的人在这个阶段干个体经济的很少。

  阶段四

  数量首次达到40万户

  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到了1992年,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下海,成为社会的最强音。周云辉表示,这一年全国个体经济再度迎来大发展时期。很多国有企业员工、机关干部、大专院校教师、医务工作者等纷纷冒险辞掉公职,干起了个体户,甚至办起了个人企业。

  在随后几年的大发展中,个私经济逐渐占据了一些地方经济的很大成份,在成都,新津县当时的个私经济成份已占经济总量的70%,成都个体户数量首次达到了40万户。

  阶段五

  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

  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成都个私经济继续迅猛发展,一些家族企业、公司开始壮大,但规模较小的个体户发展速度却开始逐年减缓。周云辉说,这种发展对国家税收的增加非常有利,而私营企业的崛起使市场进入了结构调整阶段,很多行业中没有

竞争力的个体户被淘汰出局。个体户在个体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开始慢慢减弱,个体私营企业成为个私经济中的主力军。

  >> 专家观点

  个体户发展宜“放水养鱼”

  对于全国个体户近几年不断减少,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武元表示,造成个体户不增反减的原因有三:一是现阶段一些地方的个体户,在经营过程中被征收的各种税费较多,增加了经营的压力;其次是尽管有关部门在大力扶持,对一些经营困难的个体户进行减免费用,但个体户的进入门槛还是不断抬高;三是个体户融资困难,个体户几乎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陈武元指出,现阶段中国周边多个国家个体户在经济上非常活跃,如果国内个体户继续呈减少趋势,将不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在支持个体户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降低个体户进入门槛,减少个体户的负担,学会“放水养鱼”。

  四川省个协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大型企业的出现,逐渐替代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工种,迫使一些传统、落伍的个体户失业。比如像红旗连锁超市的壮大,就可能导致不少副食品销售个体户从市场上退出。但个体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容替代。

  早报记者李正勇摄影方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