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打工英雄”面对面]真心真“艺”小林剪(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7:31 荆楚网-湖北日报

  

[与“打工英雄”面对面]真心真“艺”小林剪(图)

  胡永强绘

  本期嘉宾:武汉“发源地”美发店武昌新世界精致店店长阮茂林

  主持人:记者崔逾瑜

  素描:蓬松、飞扬、炫酷,一副摇滚青年式的“金毛狮王”头,或时尚,或颓废。与其张扬的发型不同,阮茂林却是一个略显羞涩、言语不多的人。

  嘉宾心语:踏踏实实挣钱,漂漂亮亮做发型。

  眼前的阮茂林,端详着镜子里的女顾客,轻轻拨弄着对方的秀发,然后用极专业的口吻建议着:“做个大卷吧。”

  阮茂林在圈内被称为“小林剪”。他很忙,六七个预约顾客排队等候着,记者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

  从重庆出来前,我在巫山县一家小发廊打工。那时,我认为理发就是把客人的头发剪短,不刮伤头皮、耳朵就成。

  18岁那年,我去了广东。在异乡的第一晚,我花20元买了个门板,睡在地上。没有肥皂,我就把身上的白衬衣用水冲冲,再晾起来。第二天一早,我穿着湿衬衣去找工作。

  我找到一家发廊,老板娘问我会不会盘晚妆头,我撒谎说会。那位女顾客的头发长及臀部,我一边磨磨蹭蹭地给她梳头,一边想:晚妆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到家乡姑娘们编的七股辫,于是就给她盘了一个。谁知,老板娘和女顾客没见过七股辫,都说漂亮。于是,我便留在了店里。

  阮茂林一边说一边笑,似乎很享受这段轻松的回忆。

  半年后,我跟着师傅正式学起理发。师傅的手很神奇,客人来时一个样子,离开时是另一副形象。

  这一学便是8年,日子过得很艰辛,也很充实。后来,我离开师傅,和朋友一起闯荡。

  1998年,我来到武汉发展,被邀请到“利仕”美发店工作。当时,店里请来的发型师水平一般,加上店子地段不好、宣传少,开业不久便陷入窘境。

  我与老板商量,将发型师换了人,决定放手一搏。“三八”那天,我们店对女士全场免费。我记得,店里挤满了人,连扫马路的阿姨也放下扫帚来做头发。从此,店子的生意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后来,老板趁势创牌“发源地”,我便在武昌各店忙活起来,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股份。“发源地”流行一种说法,阮茂林调到哪家店,哪家店的生意就会火爆。因为他有心有“艺”,从不游说顾客多掏腰包。

  很简单,只需换位思考一下,把顾客当作朋友。

  顾客花的钱越多,期望值也会越高。实际上,花2000元做头发与花100多元的效果相差无几。只赚客人一次钱的发型师是做不长久的,我坚信只要手艺好、口碑好,回头客多,回头客介绍的客人也更多。

  看着几位老顾客围着阮茂林聊天、逗乐,记者想到一句话:有心有“艺”,海阔天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