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广场:谁来治理“骚扰协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2:29 中华工商时报

  “北京的一些行业协会比国务院还牛,总是要我们必须参加这样那样的评奖、排名,否则后果很严重……”。与企业老板打交道,他们最头疼的竟然是来自“国字头”行业协会的“骚扰电话”。

  事实果真像这些企业经营者抱怨的那样吗?

  近日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也是这样描述的:由于来自北京的“骚扰协会”最多,企业上下对区号“010”的来电,一般都不敢接。

  “安徽大型企业频遭协会骚扰”,而能够“威逼利诱齐上阵”的角色正是“中字头”、“省字头”的行业协会。通过这篇报道,可以看到企业多么的“难过”:

  安徽四方集团公司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从改制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与各种协会的“斗争”。“至少9个部门的人力物力”应付各式各样“协会骚扰”的结果是,每年耗资几十万元资金。该公司列出的“2006年公司加入协会的统计情况”中,有19家之多、涉及“中国”字头的相关专业协会、安徽省的质量、电力等地方协会。

  据称,上述19个被视为“第一类协会”的组织,是该企业2004年按照“有用而必须加入的”、“可加入可不加入的”、“没一点用处坚决不能加入的”三类标准,对所有协会进行梳理后,再经过两年的逐步清理,才理清楚的“上供名单”。其他那些“挂了名”的协会、理事会则根本无法完全统计。

  与这样一些行业协会或组织打交道,“会费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时不时地还要带着上万元的会务费去参加协会举办的各类活动,或是缴纳一笔笔的赞助费”。

  毋庸置疑,某些行业协会以“二政府”身份自居的现象,从这些行业协会诞生之日开始,持续演绎至今。其生存的路径单纯而清晰:从“服务行业”出发,通过许多花头名目,“威逼利诱”行业内企业就范,最终达到他们惟一的目标:拿到企业的转账支票。

  尽管企业一万个不乐意,但是企业为何顶不住这些协会的骚扰呢?

  答案首先就在于这些协会的出身实在不平常,其本身并非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际是翻牌的“政府机构”。政府序列内没有大名,却照样可以卡住企业要害。众多“二政府”的协会组织,就是通过拉一些重要部门在职或已退的官员进来,挂名任会长或副会长,从而光大门面“好要钱”。

  我国的行业协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构改革,在名称变为行业协会之后,其行政情结不仅难以割舍,浓厚的行政意识也丝毫未改。因此,为企业服务不过是一个由头,这样的行业协会何以能够抱着“政府”的腿不放?事实上政府鼓励行业协会的发展,同样也有政策和法律的规范;问题是谁来撕掉“二政府”的伪装,让他们回归本位?(10A10)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