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9:29 中国经济时报

  ■探密“鄂尔多斯现象”调查之三■本报记者张巧平尚志新张娜

  记者在鄂尔多斯市了解到,该市通过基地建设和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把农牧民增收与龙头企业的效益连接起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使农牧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使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鄂尔多斯市发改委主任潘志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该市2005年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牧户12.3万户,40多万人口,占农牧业总人口的61%,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1元,比2000年的2453元净增2148元,增幅达88%以上;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高出1346元,增幅达41.4%。其中,产业化获利1777元,占到当地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的38.6%,同比增长43.8%。

  同时,农牧业大发展又为“农”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并刺激了同类企业的相继跟进。龙头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形成规模产业群,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互相建立了更可靠的平台,加速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

  投巨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2000年,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政府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三大重点之一,并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重大决策的背后,是几年来他们对鄂尔多斯市十年九旱和水资源短缺的自然规律的深刻总结。据了解,1999年的时候,鄂尔多斯市大约有70%面积的生态在恶化,其中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占去该市国土面积的48%,西部的丘陵和干旱地区又占去了48%,真正宜农和宜居的地方仅仅是4%左右。而且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使农牧业生产面临严重威胁,90多万农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压力很大。而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发展,具备了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的基础。

  这使得他们渐渐认识到,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促进鄂尔多斯市农牧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2000年,他们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大市”的发展思路,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舍饲养殖作为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措施,把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作为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的主要措施,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优化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关键的高度来抓,经过5年的发展,“绿色大市”大见成效,“畜牧业强市”发展步伐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同时,鄂尔多斯还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了“六大调整”,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沿河和城郊地区转移、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收缩转移、推进农牧业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集中化建设、推进生态建设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恢复转变。粮、油、饲比例由2000年的41:34:25调整到了2005年的21:18:61,畜牧业迅速成为农牧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迈出了新步伐。

  该市成立了农牧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他们一手加大力度抓基地建设和发展,一手注重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积极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支持,2005年全市共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协调各类资金3.5亿多元,各旗区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增加了投入。另外,在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库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为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外力”支持。

  近两年全市共引进农牧业产业化项目56个项目投资总额52.53亿元引进资金共计7.29亿元。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陆续落地该市。

  2006年年初,鄂尔多斯市委和政府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鄂党字200429号)文件,建立市、旗区两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2006年市财政预算安排1000万元,其余8个旗县根据各自财力情况拿出1000万、800万、500万不等的资金,举全市7800万元之力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大型基地和中介组织。

  除了设立发展基金,市产业办服务中心还建立了不盈利的市农牧业产业化贷款担保中心、投资平台和奖励基金,为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金融服务。

  此外,鄂尔多斯还专门建立了绿色通道,对市内外长期在该市运输农畜产品初级原材料的车辆免收过路、过桥费,大大地降低了流通成本。

  从目前来看,鄂尔多斯市的做法已见成效。据农牧业产业化办负责人介绍,截止到2006年8月份,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67家,同比增加21家,总资产149.34亿元,同比增长21.57%;实现销售收入64.51亿元,同比增长81.54%;完成增加值20.29亿元,同比增长119.58%;实现利润6.94亿元,上交税金2.25亿元,出口创汇0.8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逾亿元的加工企业达13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全市规模以上流通企业达到84家,其中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有4家,比上年增加2家。

  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中,“鄂尔多斯”、“伊泰”两个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市级以上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其中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10家,比上年增加8家,其中12家自治区级以上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6.17亿元,占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销售额的50.14%,完成增加值7.95亿元,实现利润2.93亿元,收购农畜产品资金4.44亿元。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绒毛纺织、肉食品、林沙产品、药材、饲草饲料、粮油、乳产品加工体系。

  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这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发展。全市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5家,成员总数3万人左右,带动农牧户2.5万户。主要从事农畜产品的销售、仓储、运输、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2006年上半年代购代销农牧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达2万多吨。

  就鄂尔多斯市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记者在该市东南部的伊金霍洛旗了解到,2005年该旗农牧业总产值6.5亿元,增加值3.7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96.6%和72%。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到422038,全旗保灌面积平均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累计达到34万亩,人均水浇地3亩以上,粮食生产稳定在1亿公斤左右。同时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小区132个,新建人工配种站206处。畜牧业占一产的比重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05年的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42元,比2000年增加2404元,增幅为102.8%。

  副旗长赵飞录介绍说:伊旗总人口14万,其中现有农牧业人口7万。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由2000年的第1508位,上升到现在的第123位,在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由2000年的第88位,上升为第5位。3年以后,他们实现农业人口人均60亩林地、20亩人工草地、6亩水浇地、30只羊、1头奶牛、创收1万元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农牧民进行基地规模化和科学化种养

  在鄂尔多斯市,记者了解到,牧民们的收入增幅所以大,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科学改良了羊的品种。而在这件事上,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

  市农牧局畜牧科曲科长告诉记者:他们先是利用本地良种绒山羊进行本品种选育提高,又从国外引进良种肉羊在市改良站做良种培育和胚胎移植,在市改良站做良种培育和胚胎移植,然后以市旗区财政分级补贴的形式把种羊推广到由政府集中若干养殖户形成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中,在小区和大户家中建配种站,让大户辐射带动周边牧民。从2000年至2005年,政府在改良品种上先后投入了4000多万元,引进4000多只种羊,胚胎移植2000多枚,改良配种400多万只。

  市改良站的乌力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0年前一只绒山羊平均产绒350克,通过几年来的羊种改良,2006年一只绒山羊产绒可达600-800克,平均多产7两绒,现在的绒价是140元/斤左右,那就增加98元,现在最好的种公羊能产4斤绒,这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列的。全市800万只羊,2005年产绒达到1723吨,比去年增产300多吨绒。

  记者在棋盘井镇阿如其日格嘎查,牧民闫治安的妻子告诉记者:现在他家养羊出了名,羔羊一落地就有人抢着来买,好种羊一只可卖到3万元。虽然去年只养着48只适龄母羊,但出栏了100只羔羊,总收入有30万元,超过一般养羊户1000只羊的效益。她指着那只体重近200公斤、昂着犄角高大威风的白色种山羊,非常高兴地伸出四个指头说:“这只羊产绒不下4斤,在今年5月份市里的白绒山羊种羊赛上还拿过第一名!”

  在走访鄂托克旗查布苏木(苏木:乡)赛乌苏嘎查(嘎查:村)的牧民苏亚拉巴图家时,记者看到,他家两间贴着瓷砖的正房旁边,有很宽敞的青贮窖和牲畜圈舍,圈里有几只个头高大的种羊,房子前面还停着饲草料粉碎机和新买的汽车等。旗畜牧局的朝格尔副局长介绍说,他是这里有名的畜种改良示范户,记者在他装修现代的家里看到了市畜牧局2001年颁发的“模式化舍饲养殖示范户”奖状。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30多岁的苏亚拉巴图说:“改良好!草场和羊种改良,使我的规模比过去增加了2倍,收入也增加了2倍多。过去和现在没法比!”

  在去鄂旗采访途中,记者正好遇到了白玉岭副市长率市农牧局、水利局等部门及鄂旗的一些干部在苏米图苏木调研,于是记者加入了他们的车队。

  到达牧民姚建兵家,白副市长问了很多生产细节后说:“你们苏木要引导牧民把当年羔子快速处理,多喂一冬一春,这个羊已经把它自己吃了,看着它多长了10斤肉,实际上1000多斤草消耗了,牧民不合算。”

  姚建兵听了不住地点头,当下表示要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和配种,来提高收益。记者了解到,他的种羊为当地40户牧民的羊进行配种一年能收入6000元,他自己养羊收入3万元。不仅他家致富了,而且辐射带动当地牧民改良羊畜品种,增加了收入。

  随后,车队又到了哈德图嘎查一户名为乌兰其其格的49岁女牧民家里。她告诉记者:她家有3400亩草场,30亩青贮地,50头牛,150只羊。从1998年形成了这样的养殖规模,现在也不用担心旱灾了,有饲料储备,每年纯收入至少是5万元。

  政府方面积极推进良种基地建设,为羊产业的发展和种植户获得最大的利益奠定了基础,白玉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老百姓养一只羊一年至少拿到50块钱,如果有二、三百只改良羊,3口之家一年大概就有三、四万块钱的收入。我们规定到“十一五”末,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万块钱,每家种几十亩地,养二三百只羊,人均收入1万块钱,这是个能算的账。

  龙头与基地良性互动使农牧产品附加值最大化

  当地农牧业基地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农牧业产业化质量的提升最终要依托龙头企业拉动基地更良性化的发展,从而使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最大化;同时,基地原料供应的充足也使龙头企业得到壮大发展。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市政府着手培育和引进大型企业,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大型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使农产品在产地就地升值。从200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旗区财政安排200—500万元,乡苏木镇财政安排10—20万元,设立专户,用于各经济区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通过5年6000多万元的政府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是羊产业和林沙产业。

  鄂尔多斯市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珍惜品种,被发达国家称之为“纤维

钻石”。据了解,20多年前的鄂尔多斯集团正是看好这里的珍贵资源,建造工厂大量收购羊绒,生产出了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当地的绒山羊养殖一下子火起来了,据数据显示,在这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现存有绒山羊700多万只,今年的羊绒产量可达到1700多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从1980年代开始,在羊绒利益的催化下,当地产生了一批羊绒生产企业,东达蒙古王就是1991年创建的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已经被评为“全国纺织类大型工业企业”。

  羊产业包括绒产业和肉产业,都是鄂尔多斯市建设畜牧业强市中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2005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总量达到1382万头(只),较去年同期增加288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牲畜已达19.2头(只)。肉用羊存栏量达到382.8万只。同时利用国外优质肉羊培养当地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每年能开展肉羊胚胎移植5000枚以上,建成肉羊养殖小区1000个。一个以沿河农区和饲草料富集区肉羊生产基地为主,硬梁区绒山羊基地和沙区细毛羊生产基地为辅的肉羊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据记者调查,仅在羊产业中,全市目前已经拥有十几家龙头企业,其中2003年,四季青农业公司年加工2万吨的羊肉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达拉特旗的一家企业年屠宰200万只,目前是内蒙古单产最大的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羊肉制品企业。该公司引进

澳大利亚技术,开工建设了3条生产线,已经向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香港和国外市场出售产品,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鄂尔多斯市的羊产业近年来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状态,2000年的时候仅仅有羊625万只,2005年是1498万,只用5年的时间就翻了一番,而且是在大面积的禁牧、限牧基础上实现的。

  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龙头企业加快基地建设。东胜大力神牛业投入850万元建成了10个肉羊养殖基地;东达纸业集团在达旗建立了13万亩沙柳原料基地;宏业人造板建设沙柳原料基地10万亩;天骄资源公司建设沙棘示范基地2万亩,并以订单方式落实了50万亩沙棘原料基地;高原杏仁露公司建设原料基地2.5万亩。

  同时,大多数和基地对接的企业均扩大了生产规模,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达旗四季青农业科技园区、鄂前旗麻黄人工种植基地、内蒙古白绒山羊科技基地、杭锦旗甘草基地和乌审旗玉米制种基地被列入自治区产业化科技园区和基地。

  政府在基地建设上花费了多大的力气呢?

  白玉岭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第一,政府对购买种羊给予巨额扶持,牧民成活一只羊羔补偿1000元。第二,在农村牧区大面积地施行人工胚胎移植,每一个站我们至少补贴几千块钱,包括一套房子、设备和种羊。第三,大力推广养殖小区模式,种植、养殖、加工、市场营销技术结合配套。“这些措施很见成效”,白玉岭说。

  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使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

  该市杭锦旗兆丰公司、四季青农业开发公司、达拉特旗真金种业公司等积极与农牧民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牧户参加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当中。乌审旗兴益肉食品公司、恒源饲料公司与各养殖协会以订单的方式签订连环协议,实现了“公司+协会+养殖户”的双赢机制。

  杭锦旗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和全市其他地方一样,他们在每个肉羊饲养小区都成立了协会,完善中介组织和产地交易市场。基地农户可以通过“订单”的形式保证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更稳定、更紧密的利益共沾分配机制。

  当地很多农牧民向记者表示:通过这样的形式,企业能够履行合约,农民能够放心地给企业生产,企业也不用为原料数量和质量着急了。

  政府还通过利益连接机制,鼓励种养大户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加速土地草牧场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转移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为此,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推进农牧业发展重心向沿河和城郊地区转移,农牧业主导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六大推进”。实施了收缩转移和集中发展,很好地整合了农牧区资源,实际上增加和扩大了土地草场的使用面积,夯实了基地建设,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达到了基地增产增效的目的,使基地种养实现了规模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