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实现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9:29 中国经济时报

  ■连云港开发区调查(三)■本报记者李慧莲东方临燕

  怀着急迫发展心情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获得发展,因为曾经落后,当地的发展必须是跨越式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赶上那些发达地方。

  开发区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末,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五”末翻两番,进入全国一流开发区行列。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创新论坛”上听到与会者一致的看法是:创新。在一切可以创新的领域之内,创新一切,包括体制、路径、思路、技术、甚至文化观念。

  “可以说,创新是连云港实现跨越的希望所在。它比制度、比环境等其他因素都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说。

  重抓体制创新

  连云港开发区的官员们说,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开发区的根本之举。来连云港的学者们说,体制创新是建设连云港开发区的必由之路。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说的更具体。他认为,现在,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势要求它们必须进行体制创新。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开发区之所以有生命力,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最初建立特区、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领改革、开放之先,相对于当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体制竞争力,初步发掘出市场和开放的发展潜力;邓小平南巡,开放扩展到中西部地区,进入更深层次和更全面领域,开发区飞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资本、技术等的最密集区域;21世纪以来,开发区继续稳定前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但与此同时,开发区也遇到了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功能定位比较单一——产业园区,尤其侧重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相对独立(由于原来考虑尽量独立于原有体制,甚至于地域上也独立,与传统经济中心区域隔开),社会功能较弱,对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局限;体制上的优势减弱,甚至有与其他地区趋同的倾向。

  “针对这种所有开发区面临的通病:面临着体制‘复归’、优势退化、特区不‘特’等问题,近两年来,连云港开发区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启动二次创业新征程的重要引擎。”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委书记郗同福表示,他们已按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一般行政区相区别的思路,借鉴现代公司管理模式,实施了以“三制一化”即“身份档案制、全员聘用制、岗位工资制,招商工作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注重路径创新

  因为相对滞后,该如何发挥后发优势?“路径”选择在这里有了别样的意义。

  “坚持高起点规划,集约式开发,走跨越式发展之路。”郗同福说,这就是连云港开发区的选择。

  郗同福说,“高起点规划”,就是坚持以一流规划引领开发。“集约式开发”,就是精耕细作开发区拥有的大面积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区内就可办理审批手续的建设用地。

  连云港开发区最强调的是“走跨越式发展之路”。郗同福讲,具体就是从当地经济基础薄弱、存量扩张有限,主要依靠增量带动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通过适当提高项目入驻门槛,实现产业档次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与会学者们对连云港开发区的产业选择话题说的是最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余斌认为,当地在做主导产业选择时,必须考虑两点:一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沿海因素,利用好海外资源及国际市场。二是要充分考虑广大的中部腹地的资源和市场。

  在这个话题下,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在演讲中特别提到创业集群对连云港这个后发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据房廷汉介绍,许多成功的国际经验表明,创新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型,要想实现国家高新区的新的跨越,必须大力培育创新集群,充分发挥集群创新的优势,使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新区尽快向创新型园区升级。

  “我国绝大多数高新区在发展初期为了尽快集聚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很少从专业化分工、市场细分、价值链延伸,以及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因此产业‘扎堆’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有机的联系。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培育创新集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园区的国际竞争力。”房汉廷说。

  突出思路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连云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说,面对日益变化的新形势,面对开发区中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他们力求用创新的思路突破发展瓶颈。

  唐国海说的思路创新包括:负债经营、做强融资平台、改变当地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孤岛”现象等等。除了这些外,专家们提出的一些思路创新更应引起连云港开发区人的重视。

  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研究员就结合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对连云港开发区计划对外主要面向日本、韩国的引资策略提出不同看法。

  据赵晋平的研究,从总量上看,这两个国家对华投资额呈下降趋势,而且投资重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通过分析各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截止到2004年的累计实际投资额),赵晋平发现,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尤其是来自日本、韩国的投资制造业比重更高。但是,目前,日本对亚洲投资的重点领域转向运输设备和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领域。韩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连云港开发区必须注意到这种趋势的变化,否则,招商引资的目标可能要落空。”赵晋平说。

  致力技术创新

  大家都认为,科技创新是连云港开发区创新工作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郗同福说,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连云港开发区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不断强化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开发区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对进区客商新办的高科技项目、

世界500强企业兴办的项目以及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予以专门扶持。二是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连云港开发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作用,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有数据显示,2005年连云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8.4亿元,实现利税11.5亿元。“十五”期间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

  应该说,连云港开发区的这些措施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专家们提醒说,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地区,今后,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当地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还应该更高。

  种种创新设想已经够连云港开发区人好好干一场了。不过,郗同福说,他们连文化因素也考虑进来。受自然环境、儒文化发源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历史上连云港人一方面热爱家乡、勤劳淳朴、遵纪守法,特别注重秩序、诚信、忠孝、礼仪和教育;另一方面,也致使连云港人重农耕轻工商、安贫乐道,尤其是缺乏进取精神,封闭保守,循规蹈矩,不想也不敢开拓创新。

  这方面,当地有一句话特别经典:当地人只要是“走过清江到过淮(淮阴)”,那就可称之为出过远门的人了。我们听到这话的时候不禁想起了赵本山一个小品中说过的令人捧腹的笑话,他“准备到一些大城市比如铁岭去旅旅游”。

  当然,这些都将成为过去。

  “我们有信心,在创新这个大旗的带领下,把连云港开发区的落后面貌彻底改变,实现开发区‘十一五’的规划目标。” 郗同福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